钟水旺 胡朝东 本报全媒体记者 唐 燕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千年上堡,山水悠悠。沧桑巨变,梯田焕新。
2200多年前,依山建房、开山凿田,一垄垄梯田犹如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代代山民的智慧和汗水。而今,上堡梯田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活态遗产、农文康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案例、乡村振兴的共富之地。
近年来,崇义县统筹推进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利益联结“三位一体”改革,实现梯田变“金田”、农房变民宿、山村变景区,上堡梯田先后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
创新:系统思维保护传承
10月底,万亩梯田完成收割,脱去了“金色外衣”,但丰收的喜悦之声依然在山间地头回响。
依山成形,因水而兴。千百年来,上堡梯田农耕文明绵延不断,至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批山民外出务工,梯田逐渐被撂荒,生态奇观濒临消失。“我们组建管理机构,成立上堡梯田全域保护发展工作委员会,出台梯田保护、建房管理等8项制度,全力守护上堡梯田生态系统。”崇义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滟说。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近年来,崇义县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理念,划设梯田遗产保护区,出台《上堡梯田全域保护发展规划》,统筹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
——疏、堵、治相结合。依法拆除无保留价值房屋20栋,修缮房屋40栋,在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统筹建筑风格,以小流域为建设单元,推进集中连片特色化、生态化建设。
——规、建、管相统一。大力实施梯田修补工程,整合农林水、交通、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推进水利修缮、生态修复、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修复水陂24座、水渠116公里,建设生态游步道99公里等。
——守、补、创相衔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农耕文化体系纳入村规民约,并出台“传承农耕文明”奖补政策,每年发放各类奖补580余万元。
融合:深挖资源活化利用
高山顶上水淼淼,白鹇拖拖过山坳;石咕咕水上跳,千顷梯田尽妖娆。古老的民谣,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岁月变迁。
过去,崇义县上堡乡存在招商引资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擦亮乡村旅游名片,崇义县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农业、康养等资源,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营销链等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农文康商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文彰旅,以旅塑文。崇义县在上堡乡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业,投资12亿元建成农耕民俗文化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上堡整训旧址等,通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丰收节、研学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同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康养项目,与深圳龙华区开展交流合作,吸引游客前来康养度假。上堡梯田入选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依托天然富硒土地,我们在上堡梯田创新发展高山富硒梯田米、茶叶、生态鱼等特色农业产业,探索出‘稻鱼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拓宽了‘农业+’新业态。在上堡梯田农文康旅产业聚集地的带动下,2022年,崇义县获评全省富硒产业先行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崇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水明介绍。
共富:利益联结多元参与
撂荒土地变认筹田块、传统民居变特色民宿、耕者变现代农人……崇义县通过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共同体,推动梯田生态红利加速释放,实现了多方参与、共建共赢的新格局。
“我承包了20亩梯田,收割时农业公司会到田里来收购,每年能挣6万元。家里养的土鸡土鸭也不愁销路,现在钱袋子慢慢地鼓起来啦!”上堡乡村民沈伦明乐呵呵地说。
搭建就业创业桥梁,铺就增收致富新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我们开发出梯田耕种员、景区运营员、生态管护员、讲解员等10多种就业岗位,并通过技能培训,带动村民从事旅游等行业,让村民成为梯田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受益者。”上堡乡党委书记谢银丽说。
如何构建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崇义县创新推行“托管式+闭环型”运作模式,通过“托管式”模式,投资认筹者将认种的田托管给上堡梯田农业开发公司进行耕种,不参与田间种植。目前,每年超200家企业认筹,面积超1600亩。通过“闭环型”模式,社会民众(企业)投资认筹、农业开发公司代为耕种管理、村民古法耕作、崇天然公司专项运营等四方联动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该乡年销售梯田大米5000万元,并带动销售上堡猎酒4000万元、黄元米果3000万元,让周边1000余户村民实现创业、就业,户均效益达2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我们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创设‘梯田云’等电商平台,支持电商、直播、短视频等业态发展。”谢银丽说。目前,上堡乡已创办电商直播基地6个,注册公司124家,年销售额突破1.9亿元。
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崇义县正有效联合各方力量,共奔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