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吉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长征遗址遗迹就是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其考证、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题成果《长征遗址考证与保护管理》专著,全景式展示了长征遗址的基本现状,揭示了长征遗址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长征遗址保护管理的实践策略,是一部该领域考实性、研析性、对策性研究相统一的学术新作。
该专著系统扎实地考证了中央红军长征遗址。作者以红军长征所处的历史时代、长征进程的线路和地域为时空背景,以长征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点战役、重要人物为重点,对长征出发地到湘江战役、通道会议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和会理会议、强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到懋功会师、爬雪山过草地到俄界会议、腊子口战斗到翻越六盘山、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终点吴起镇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地会宁和将台堡等一系列长征遗址,展开了认真细致的考证和比较广泛的调研。红军长征军情之复杂、战事之险恶、征程之艰险,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且长征距今近90年的历史,因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时空落差。因此,对其遗址实地考证调研是认知历史客观真实、揭示长征史实真谛的必然要求,定要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
作者采用实地考证、遗址认证、文献史料比证、专家交流论证、人物访谈补证的方法,纪实了长征遗址的多维现实面貌;分析了长征遗址的分布、结构、内涵与保存保护状况,长征遗址保护管理和保护性利用情况,以及长征红色文化教育和长征精神弘扬情况等;核证了长征遗址标识和内容存疑的问题;诊断了自然环境变异、人文环境变化对长征遗址保护管理带来的挑战。考证方法的适宜和严谨,保证了专著结论的客观、准确。同时,作者立足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更大视野,既注重宏观层面的研析判断,又下足了微观层面的校正功夫,展露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该专著揭示了长征遗址的文化和精神,阐述了长征遗址保护管理的时代价值。长征遗址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资源,更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资源论,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长征遗址,开发和利用这一红色资源;而以文化遗产论,研究的指归则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该专著从红军长征历史进程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出发,研究长征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分析长征主体、事件与遗址生成的关系,研析长征遗址生成的内在逻辑、文化内涵和特征;并深刻阐释了长征遗址的时代价值。长征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锻造了一个成熟的党和党中央领导集体;长征铸就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魂,锻造了一支成熟统一的人民军队;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的脊梁;长征精神跨越时空,为新时代注入固本守正的红色基因。这不仅深化了长征遗址与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内在本质联系的研究,而且把伟大长征的时代价值、长征遗址的价值、长征遗址保护管理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聚焦到利用好长征文化资源、传承好长征红色文化、弘扬好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显示了该著作的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该著作提出了加强长征遗址保护管理的实践策略。作者基于调研的结果和长征文化遗址遗产的特点,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关于保护为主、加强管理的要求,运用管理学与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方法,就长征文化遗址遗产保护的领导和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外部管理大格局,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法规、政策、保护资源的供给与保障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务实的对策。值得一提的是,提出了抢救性、预防性、数字化技术性保存保护等新思路、新方法;并对加强保护管理的人力资源、数字和信息技术、物态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供给与保障,提出了新的实践策略。可见,该著作从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科技理性与法治理性、学术性与政策性的有机统一上,对解决长征文化遗址遗产保护管理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前瞻思考与有效回应。
作者以大历史观跨越时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与精神品格。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具有不可复制性、价值的永恒性。该专著为相应的长征遗址和纪念馆提供了成果服务,为开展长征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成果支持;为深入学习和深化研究长征历史,保护、保存和传承长征文化遗产,提供了一部新颖可读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