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敏 涂亚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于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意义重大。充分发挥新型能源体系对江西省推进能源革命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四梁八柱”作用,应结合我省实情和资源禀赋,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指引,聚焦五个方面,加快规划建设我省新型能源体系。
● 强化统筹考虑,确保能源革命与能源安全并行
树立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能源革命与能源安全双轨并行。在能源革命方面,紧扣“绿色是核心,关键是全面,要害是转型”,建立多能融合体系与清洁能源发展机制。能源革命应建立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能,鼓励绿色能源并网供电,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以电力为主导,融合煤、油、气、新能源等能源系统转型。秉持先立后破原则,推动存量增量共同发力,推进绿色低碳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避开对新能源盲目乐观和调结构优柔寡断两种误区,依靠科学严谨的态度、合理论证的行动推动能源转型。在能源安全方面,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强能源安全战略研究,探索构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能源安全体系,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能源开发合理有序推进。加强能源供给体系安全性与稳定性,推动能源产供储销协同发展,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稳定能源结构。建立完善的能源安全政策体系、监管体系、应急体系,推进传统能源安全向多能融合体系安全转型。
● 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省情,在明确煤炭是能源供给“主力军”和能源安全“压舱石”定位的同时,稳步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有序推动绿色低碳能源结构转型。
目前我省处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初期,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转化利用与耦合替代。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实现煤电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分类施策促进煤电转型升级。加强化石能源低碳技术应用推广,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有序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建立结构多元合理的能源供应系统。
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优化城乡用电结构,全面推进电能替代,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快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现横向“电热冷气水”、纵向“源网荷储”多元能源形态协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融合发展,提升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为新型能源体系中后期建设及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推进绿能发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以非化石能源为供能主体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高级形态。能源体系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重要支柱。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促进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加大风光水电建设力度;推进清洁电力行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促进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推动干热岩地热能等新型能源、资源的勘探调查,积极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氢能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建设,构建和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深化电力体制机制与市场化改革,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遵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路径,聚焦“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基础支撑和平台枢纽,构建安全可靠、稳定高效、清洁低碳、智能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增强电网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设备健康水平、管理水平、安全水平,畅通互联互通渠道,优化多类型电网间感知运行水平,提高送受端电网间协调控制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依托虚拟电厂等能源互联网技术促进电力系统向“能源+信息+通信”融合,提升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关键领域技术能力,提前做好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各项准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巩固底线思维,全面保障能源安全
坚持以能源安全为战略主线,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能需求为战略底线。在战略层面,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大变革、秩序大演变,全面保障能源安全,防范化解能源风险,减少省内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现象,提高能源供应独立自主能力。提升前瞻性风险认知辨识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加大应急预案处置力度,完善绿色低碳能源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厘清政府市场权责界限,提升能源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能源产供储销等多环节的监管。在执行层面,充分利用好化石能源,提高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稳定性,推动建设适应未来新能源发展需要的多元综合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源网荷储互联互通,建设通道联网工程,完善能源储运网络,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全面做好能源保供稳价,筑牢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克服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持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完善能源工业设施布局,降低新能源高效消纳风险,科学制定能源规划,实现开源节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保障能源转型过程用能安全稳定。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居民用能基础设施及能源结构,优化完善输配电网架结构,提升城乡供电服务水平,发挥能源供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提高多要素能源主体协调统筹管理能力,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保障新能源入市公平合理。
● 加快体制创新,推动能源科技发展
实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响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双碳”目标是关键外驱力,科技创新是关键内驱力。实现“双碳”目标,应完善能耗“双控”,并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要深化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进产学研合作及资源共享,加强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规划中长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培养能源互联网、能源市场、智慧能源、碳管理与碳金融等领域的紧缺人才。支持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鼓励跨领域交叉合作破解跨系统难题。开展多能融合典型示范,验证完善绿色能源新技术,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联合,完善政策与金融支持体系,为国家突破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