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乡间道路平坦开阔、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初冬时节,行走在南昌市新建区,田畴沃野间处处澎湃着生机与活力,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
“今年以来,我们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致力于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越过越精彩。”新建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杨峰表示。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主引擎
当养殖业遇上数字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走进新建区石岗镇保卫村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干净的圈舍内,一头头壮硕的小猪悠闲吃食,智能设备在自动检测周边的温度、湿度、粪污等情况,并及时生成电子数据。从生产、饲喂、环控到出栏,这间约9600平方米的养猪场目前已实现全程智能化养殖,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一期项目建设除自筹资金外还享受到了500万元的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补助(以下简称衔接资金),今年5月正式建成投产,第一批约3500头生猪将于下月初开始出栏。”基地负责人喻雄德介绍,基地已带动6户脱贫户增收,预计在年底可为村集体分红近30万元。
“我们巧用衔接资金,在上个月又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场周边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石岗镇党委副书记杨振表示,该镇将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新的优质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联圩镇千亩蔬菜产业基地,一座座装备现代化设施的大棚鳞次栉比,棚内满目绿意、生机盎然,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新鲜的蔬菜。
“在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我们先后得到了1130余万元衔接资金补助,用于高标准蔬菜大棚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周边上岸渔民走上渔民变菜农的致富新路。”基地负责人涂志文介绍,目前该基地已带动10户脱贫户和260名退捕渔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
聚力产业振兴,新建区因地制宜推进符合各村资源特点和产业导向的帮扶项目进行培育,创新“党建+帮扶”“基地+产业”“企业+农户”模式,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走出百姓增收致富新路子。截至9月,全区20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5万元。其中,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12个。
环境改善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冬日阳光下,地处新建区昌邑乡的窑西村西房共同富裕样板村宁静祥和,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掩映在花草树木之间,好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村里不仅对房屋进行改造,修了新的柏油路,还清除了鸡鸭棚舍和垃圾堆,改建了漂亮的小广场,环境真是大变样,大伙日子也越过越舒心。”村民罗杏花乐滋滋地说。
据介绍,该村是昌邑乡重点打造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之一,以当地书香文化为元素,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景观提升、建设适老化空间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近日,在铁河乡东红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紧锣密鼓地施工,挖基槽、运泥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规划自然林地区、农垦记忆区、生活居住区、渔情体验区、入口标识区五大区域,在体现地域特色基础上,将开展村庄规划,长效管护机制构建,兴建颐养中心、文体活动场所、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等,打造具有地域风情的主题特色渔村及乡村振兴示范村。
窑西村与东红村的蝶变正是新建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据了解,自“两整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新建区将深厚的人文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两整治一提升”工作深度融合,坚持长效管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同富裕样板村,不断推进村庄变“一时美”为“持久美”、变“局部美”为“全部美”,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新建大地正不断释放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村民富的强劲动能。(钟宏瑜 邓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