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胜盼
“雪夜访戴”,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上海博物馆馆藏元代张渥所绘的《雪夜访戴图》(如上图),即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一幅传世名画。
《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即王徽之,为“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戴逵,字安道,东晋著名隐士,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性情高洁,身在乱世但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常以琴书自娱。本故事表现出晋代名士放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潇洒境界。文短意长,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人凌濛初谓“读此令人飘飘欲飞”。
张渥(?-约1356),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杭州人。他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雪夜访戴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相结合的佳作,纵91.1厘米,横39.3厘米,纸本设色。画幅下端为山石河岸,岩石横列,坡岸有一棵树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曲直向上,树叶凋落,呈现出一派严冬的气象。画幅近中间画有扁舟。舟内王徽之端坐读书,双手拢袖,双目凝神。舟尾的船夫撑着篙。人物造型准确,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者采用近景构图,着重突出行驶的扁舟以及双手拢袖的主人公,一株落叶寒木和畏寒瑟缩的船夫,衬托出雪夜的寒意。此作上有清代弘历题诗:“雪夜觉来乘兴行,剡溪沿溯一舟轻。传神恰是斯时好,较胜门前著语情。”落款“叔厚”,下钤“叔厚”白文方印、“游心艺圃”朱文方印。
张渥的人物画法继承了李公麟白描画法的长处,在元代就声誉颇高。明清以来,张渥的白描技法被奉为“高古十八描”之一“铁线描”的典范,影响深远。《雪夜访戴图》可见其运用白描画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
白描画法,纯以线条描绘物象的形态,线条优美又有骨力,富有概括性和表现力。这种画法,一般认为来源于民间画工的粉本,经过吴道子和李公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简练概括的艺术技法,至今仍为一些连环画家所继承。这种画法,不借助于色彩,而是充分发挥毛笔特有的性能,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转折变化、疏密对比、起承转合,并略加淡墨渲染来表现不同物象的形状结构、质感动态、层次空间和相互关系,从而达到状物传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