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耘梦记

  □ 李书哲

  1

  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一张照片。遂川县禾源镇洞溪村露天球场的“村BA”总决赛现场,一群身着球衣的人们,在深蓝色的夜幕下捧起了金灿灿的冠军奖杯,牵着一头系着红绸带的黑山羊。他们站成一排,肩并着肩,臂挽着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灿烂的,真挚的,骄傲的。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开心地将自己的孩子举过了头顶。

  这本来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秋天。南方的夏秋并无明显的过渡,只是黄连木的叶脉在薄暮的光晕里微颤,无患子的枝头结出了小小的果实,枫香树阔大的双颊俨然已微醺,空气中散发着植物根茎的草本清香,山林仿若一幅在蘸满油墨的笔下徐徐铺陈的点彩画卷,还带着湿润的气息。而球赛让四面八方的人们好奇地向画卷涌来。餐馆、民宿、小卖部挤满了人,村道上的车流排成长龙,网络上关于比赛的点击率不断刷新,静谧的小村落突然热闹起来。莲子、有机稻米、油茶等农副产品几乎销售一空。

  村支书叶文华忙得团团转。要制定流程、疏导交通、准备证书和奖品……不少困难都是之前没有想到的。直到比赛圆满结束,他才终于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归来十年,叶文华总想着为村里做些什么。

  他曾经和故乡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攥着一张去往沿海的车票走向了他乡。21世纪初的福建晋江,到处是林立的厂房、精密的流水线、简陋的员工宿舍,以及数以万计身着统一工服的工人。他花了不到一年时间,从鞋厂的普工成长为技术工,此后又经历了仓管、小组长、办公室统计、副总助理等职,也算在而立之年混出了个样。

  可是他愈发想家了。他想念春天的微风吹过田野时翻滚的绿浪,想念溪流折射的阳光和游弋的鱼群,想念村口伫立了几百年枝繁叶茂的老樟树,想念大山的嶙峋石块间生长的草甸和杜鹃,想念皑皑白雪覆盖的村庄和屋檐下结出的冰凌,想念柴火灶飘出混杂着薄荷、五香、小米椒和花椒油的客家菜的浓郁香气。2013年,他决定回到老家洞溪村。

  2

  村庄在日渐老去,像是一个在频繁生产过程中耗尽了自身能量的母体,肚皮上密布了时间的褶痕。洞溪村有1600多人,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或读书,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妇孺。

  返乡青年叶文华自然而然地被吸收进了村委。他又走在了熟悉的村道上,却很快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没有产业,还要面对就学、就医、养老的压力,村里根本留不住年轻人。全村最僻远的大连自然组,四面环山,海拔近千米,只住了20多户人家,有的田地里野草甚至蹿到了一米多高,但是日照充足,雨水丰沛,不容易有病虫害,刚好流转土地用来发展生态农业。走访之后,他在心里暗暗规划起了一张产业版图。他用商量的口气,敲开了一户又一户的门。

  洞溪人一语不发。洞溪人冷眼相向,连凳子都不搬给他。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赚租金,本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可为啥举步维艰呢?原来,在农民朴素而陈旧的观念里,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

  深谙村民的隐忧,他大早上就揣着干粮,沿着那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挨家挨户地跑,直到星星缀满墨染的山梁。一遍解释不清楚,就说两遍、三遍……动员大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

  一年多来,版图一点点被炽热的梦想点亮,试验田的面积达到了300多亩,井岗龙泉生态油茶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平整后的土地种上了水稻、茶叶和油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成天穿着迷彩服和布鞋,人也晒得黝黑,可他觉得,这才是自己原本的样子,这才是一个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人的样子。

  春种秋收。细密的稻穗一串串垂坠在梯田之上,沉甸甸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是遍地铺满了金子。村民和往常一样开始了农忙。不同的是,除了土地租金,他们每天还能拿到近百元的劳动报酬。叶文华却开始愁了,不打农药的水稻虽然品质好,但产量只能达到普通水稻的一半,大米的价格自然就高,要怎么才能推销出去?

  他和县房管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邬恒新一起,一家家地跑单位和企业,推销生态大米。慢慢的,生态大米累积了一定的顾客和口碑,主动上门对接消费扶贫的人也越来越多。

  凭借敏锐的观察能力,叶文华发现电商销售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邮政局提供电商服务平台的建设资金,农业农村局给予部分资金补贴,利好消息一个个传来。他把水稻全部交给了村民种植,先保障村民的粮食供给,剩余的再由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和销售,又主动接过两家服务平台的经营。乘着快递的翅膀,茶油、大米、豆皮这些质量优良的农副产品闯出了大山,飞向远方。

  3

  背倚筑峰顶的洞溪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外传来筑峰顶风电项目即将投入建设的消息,让山里的人们感到新奇。这个消息也迅速地引起了叶文华的关注。

  他小时候去过筑峰顶,爬上那座山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耐力,就像创业的过程一样艰难,但是只要登上山顶,嶙峋石块间生长的草甸和杜鹃会成为最难忘的风景,足以告慰疲惫的身躯。

  他又去爬了好几次筑峰顶。他发现,就在洞溪村通往筑峰顶顶峰的路上,有一处平坦而宽阔的洼地,很适合露营,周围还有蓊郁的竹林和稻田,管护山林和田地的村民们要耗费很久的时间才能到山顶。他盘算许久,又作了一个决定,自掏腰包四万多元钱修路。

  “修条路进山,这不是把钱扔水里吗?”

  “城里回来的人就是前卫!”

  轰鸣的机器来了,成群的工人来了,看热闹的人也来了。不绝于耳的议论声中,一条以青石板为起点的水泥路铺起来了,从村子的西北角蜿蜒而上,通往筑峰顶。

  洞溪村的产业版图就这样铺展开来。那张版图上还多了“文旅”这个新名词。叶文华在网上下单买了三个测温表,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按早、中、晚三个时段测试了一段时间,发现村里夏天的平均温度约25℃,特别适合避暑,发展乡村游的证据更充分了。

  为了给村里引流,他做了不少方案,然后又揉成一团团废纸扔进了竹筐。直到“稻作文化艺术节”的念头浮出脑海。割禾比赛、割禾体验、摸鱼体验、农具竞猜的系列活动,竟然吸引了上千人参加,大家都成了肆无忌惮的孩子,光着脚丫在田野和小溪里撒欢。活动连续办了三年,洞溪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村委会周边的50亩池塘从淤泥中开掘出来,种满了莲。因着水土好的缘故,出产的莲子也嫩白可口。试种成功后,叶文华郑重地把荷塘交给了村里因为身体残疾而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逢上花期,总有许多游人在粉白的菡萏旁驻足、流连。过去的议论声消失了,家家户户都把房子拾掇得干净整洁,接待外面来的客人。

  我慕名赶到洞溪村的时候,比赛已经结束了,只有一池荷仍旧亭亭。我站在村委会的门口,想象着那个激动人心的、呐喊声和掌声久久回荡的夜晚。那个夜晚,想必有一轮朗照的圆月吧?在一片幽暗的苍莽和混沌中,她散发出柔和而慈悲的光晕,她收藏了乡村的出走与归来,她属于行色匆匆的过客,属于老人与孩子,也属于耕耘着梦想的人和金黄的田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村BA”总决赛、割禾比赛、摸鱼体验、农具竞猜……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田间地头,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正发生着许多陌生而又新鲜的故事——~~~
~~~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我热爱的土地 我热爱的乡亲
西江员木
耘梦记
在熟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