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海峰
行走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江西永丰县龙冈的崇山峻岭之中,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上半阕自然回响在耳际:“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短短五句,就把龙冈的天时、地利和军民打破“围剿”的伟大胜利,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岁月不居,流逝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没有“诱敌深入”方针的确立,就没有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也不可能有尔后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永丰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序言吸引了我的目光。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后,随即迅速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红军和苏区的“围剿”,企图在3至6个月内消灭红军。可见,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败,不仅关系着红一方面军的命运,且关系着战争全局,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程。为做好这场即将开始的反“围剿”战争的准备,10月17日晚,毛泽东在峡江县巴邱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史称“峡江会议”),就红军的应战策略、行动方向和根据地的工作展开讨论。
原红三军团红八军长何长工在《井冈功业铭千载》一文中回忆:“在著名的峡江会议上,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不是继续攻打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二、过不过赣江及诱敌深入,也就是说反‘围剿’的战场摆在赣江以东革命根据地还是赣江以西的罗霄山地区……”
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毛泽东临危不乱,审时度势,提出不要继续攻打大城市,要“放开两手,诱敌深入”,东渡赣江,把敌人引到苏区根据地来打……
毛泽东深邃的战略智慧,得到朱德的完全同意。朱德说:“赣江西岸夹在湘、赣江之间,机动范围小;而赣江之东呢,地跨闽、浙、赣边界,有大山,回旋余地大,在根据地内实行群众的战争,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战略退却在干部和人民还没有经验……说服干部和群众的问题在当时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会上,红三军团的少数领导干部、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及地方干部,坚持要在赣江西岸的白色区域同前来进攻的敌人决战,变敌人的进攻为防御,制止敌人的“围剿”……
两种泾渭分明的意见激烈地撞击着。
会间休息时,毛泽东邀彭德怀、周以栗在院子的桂花树下、后山竹林旁,边散步,边反复分析、阐述目前红军不宜攻打九江、南昌等大城市,而应在吉安南昌一带发动群众、筹措给养、准备与敌人大规模作战的意见。
秋夜的月光下,毛泽东分析得深刻,彭德怀、周以栗两人听得认真,思想很快转过弯来,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回到会场后,他们主动去做其他同志的工作。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争论交锋,与会同志基本统一了思想。
客观说,峡江会议只是揭开了东渡赣江的前奏。思想上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为等待一部分同志的真正觉悟,毛泽东在会上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按原定计划,率部继续向袁水流域进军。
“此卷长留天地间。”1930年10月25日至30日,毛泽东在罗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继续讨论在峡江会议上争论而没有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
在罗坊会议纪念馆,凝视着大型油画《罗坊会议的同志》,脑海里跳出当年会议的一幅历史画面:一些深受李立三“进攻路线”影响的干部仍不赞成毛泽东“诱敌深入”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要在赣江西岸作战,以“夹江而战”的战法来打破敌军的“围剿”。
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滕代远后来回忆说:“经过充分讨论和毛主席以及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的耐心说服,我们接受了毛主席不去打南昌的正确意见。当然,我们的转变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解决问题的,而是毛主席费了很大的功夫,尽了最大耐心,开了许多次会,我们的思想才通了。”
经过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在朱德、彭德怀、周以栗、黄公略等的鼎力支持下,与会者接受了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
10月30日,获悉国民党军已开始对红一方面军和根据地进行“围剿”的消息,11月1日,毛泽东和朱德在罗坊发布命令,令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罗坊会议结束的第二天,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分别从南北方面向峡江的巴邱、仁和进发,准备东渡赣江。
伫立在峡江县仁和镇江边的东渡赣江纪念碑前,毛泽东1965年9月约见彭德怀时的一段话萦绕在耳际:“在立三路线时,三军团的干部反对过赣江,你说要过赣江,一言为定即过了赣江。”
就在渡江前的关键时刻,红三军团少数干部以部队中大多数是平江、浏阳、阳新、大冶人不愿远离家乡为理由来反对过江,仍主张一、三军团分家,夹江而阵。彭德怀当时斩钉截铁,一锤定音:“现在最要紧的是消灭进攻之敌,谁有意见,待过江后再讨论。我彭德怀是一定要过江的,前委的决定是正确的,红军要打遍全中国,让全国工农兄弟都过好日子,不要只恋着自己家乡那块苏区。”
94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斗志昂扬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从峡江巴邱和仁和一带东渡赣江,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的两个多月,国民党军发动第二次“围剿”之时,毛泽东完成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下半阕:“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