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 凡
老班长不只是一个退伍老兵,而是一个群体,是我们身边一张张普普通通的面孔,他们做的事情看上去都很平常,但依然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被书写的主角。
——题记
老 王
去年立冬过后,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
石峡河道的水又涨起来了,河床两边的浅滩和灌木丛已经被完全淹没,浑浊的水流湍急,时不时卷起几个大大的泡沫,示威般地向下游流去,很有几分张牙舞爪的意味。
老王每天都会绕过来看看,开车沿河道行驶一段路,尤其是几个水流稍稍平缓、河道中间堆着几块礁石略微高出水面的位置。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这种地势能够找到一种绝佳体验,坐在河道中央垂钓的感觉相比在人工养鱼的渔场总要多几分挑战和刺激。
老王并不这么认为,从小到大都在村子里生活,他知道这条小河的脾气。平时风和日丽,石峡河也温温柔柔,一旦下雨,便换了一个模样,水势汹涌并且涨得猛。由于河道并不宽阔,从平缓到湍急有时只需要十几分钟时间,稍不留神就被困住了。
去年夏天,黎川县日峰镇一居民在这个礁石上垂钓,因县城普降大到暴雨,河道涨水困在河中央无法上岸。老王和巡逻民警闻讯赶到时,湍急的水流已经没过礁石到了垂钓者的胸口,熟悉河道地形的老王脱下衣服带着救生设备游过去,将他救到岸边。他们刚一上岸,整个河道一片汪洋。过后,看着执法记录仪记录下的惊险一幕,老王后怕不已。
对于暴雨引发的洪灾,老王心有余悸。
2010年6月、2019年7月,洵口镇两次遭受洪水袭击,老王主动加入抗洪队伍行列,与生命赛跑,单独救援或参与救援行动,分别成功救出受困群众12人、转移17人。
老王名叫王志刚,其实并不老,1977年3月出生,今年47岁。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龄分段,他才刚刚从青年进入到中年行列。
1995年,王志刚光荣入伍,驻守福建厦门,成为“鼓浪屿好八连”的一名战士。
“提起‘好八连’,全国人民立马就会想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其实‘鼓浪屿好八连’也是全军的一面旗帜,去年是连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鼓浪屿好八连’30周年。我虽然退伍多年,但‘弘扬雷锋精神’‘有困难就找好八连’的好八连精神始终铭记于心。”说这话时,老王一脸的自豪。
当兵三年,王志刚三次获评“优秀士兵”,当了一年班长。而他最自豪的是一次“街头行动”。1998年3月,连队组织歌咏比赛,王志刚喉咙疼痛去买药,在厦门街头突然听见有人叫:“抢包了!”他看见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子迎面跑过来,没有丝毫迟疑,冲上去一把抱住。尽管男子力气大拳打脚踢,他始终不松手,最终在另外两名路人的协助下将男子制服,为连队赢得了一个“三等功”。
九个月后,王志刚退伍,他带回了“老班长”的称号,也把“好八连”的优良传统带回了家乡。
现任黎川县洵口镇洵口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的王志刚,长相很不起眼,做的事情也很普通。如果说有什么鲜明特征,那就是他的老班长情结依然浓郁,这从他在当地公安部门指导下发起成立的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就可以看出来:
“老班长警务队”。
队友们
洵口镇,位于黎川县城东北20公里,是闽赣两省交通要道之一。
洵口也是一个拥有浓厚红色基因的乡镇,是黎川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91年前,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第一战洵口遭遇战在这里打响。
历史已经远去,红色血脉依然在洵口这块土地上延续。
“老班长警务队”成立于2023年4月20日,是一支由退役军人和民兵组成的义务警队,属于志愿者服务组织,现有15名队员,这些队员都是老王从全镇200余名退伍军人和各村民兵队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分布在全镇1个社区6个行政村。
1993年出生的江正是最年轻的一员,他不仅是老王挑出来的,还是老王带出来的。
江正入伍参军那年,老王是洵口村民兵营长,亲手给他戴上大红花,为他送行。两年后,江正退伍回来,老王把他要到手上当民兵。江正为人本分实诚,在外面打过几年工,没挣到钱,老王动员他回乡种烤烟。
“我是你的兵。”这是江正经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
6个月前,“老班长警务队”协助派出所民警参加一场夜间巡逻行动,江正跟着老王一组,巡至村头山脚下,他们发现路边石头上坐着一个老人,不像是本地人,上前搭话,得知老人姓邓,78岁,家住福建省光泽县鸾凤乡,当天吃完早饭散步,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没想到竟然走到了黎川县洵口镇。
“老人家,别担心,我们马上送您回家。”随后,老王和江正一起扶着老人坐上车,赶往邻县光泽。凌晨2时许,在老人的指引下,顺利找到家。看到平安回家的老人,着急寻找了一天的家属连声道谢,几天后专程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感谢老班长,为民显身手”。
为民显身手是队员们的寻常事。
洵口村90岁的老人邱年金,平时身体硬朗,每天都会到镇里“幸福之家”食堂吃午饭。去年9月中旬,他突发急病肚子剧痛,在床上无法起身。绝望之际,队员李文明带着一份饭推门而入。原来李文明几乎每天到了饭点都会去“幸福之家”看看老人们,当天注意到邱年金老人没去食堂,就打了一份饭送过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把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这伢仔可是救了我一命哦!”邱年金老人逢人便说。
李文明的队友张宇也有过被村民逢人便说的遭遇,不过,村民们说的是:“这小子不要命了!”
2023年12月22日,冬至。
皮边村胡家排村小组的后山上,一派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戴着安全帽的采石工人认真作业,运输车来回穿行。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6个月前,这里曾经有过一场剑拔弩张的对峙。当时,一家省城某集团下属的矿业公司正准备进行新一轮矿产开发,突然间冲上来十几个村民,强行切断电源,阻拦施工,有的还挥拳相向。矿业公司的员工们则拼命护住设备,现场一片混乱。
这些村民来自相邻的胡家洲村小组,他们认为这座山属于争议区域,此前多次提出诉求,没有得到理会,便采取这种过激行为。
“都别动手!有话好好谈!”眼见双方情绪越发激动,火药味越来越浓,一名气喘吁吁的男子冲进对峙的人群中间,一边叫唤着几个村民的名字,一边按着他们的肩膀让他们坐下来谈。十几分钟后,当地民警和王志刚也赶到了,事态得以平息。
这名男子叫张宇,“老班长警务队”的一员。
原来,胡家排村的村民看见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往矿山方向跑,立即通知住在附近的张宇。接到电话后,张宇请他们同时向当地派出所报告,自己则骑着车就飞奔上山,及时制止了一场冲突。
之后一段时间,张宇和队员们的身影不停地在村民们家里出现,借助平时帮扶邻里乡亲们留下的好人缘,讲政策、做工作,让村民们认识到矿山开发将给全村带来的好处,以及聚众破坏生产秩序、造成安全事故的后果,一场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翻开“老班长警务队”每天的队务记录本,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队员们为民显身手的背后,倾注着当地公安部门的全力支持。当地派出经验丰富的民警为队员开展培训,传授安全防护、治安巡防、调解纠纷等警务常识,让队员们快速融入“警民联防”体系。日常工作中,警务队员佩戴红袖标活跃在群众之间,不仅协助民警对重点水域开展防溺水、防采砂、禁捕鱼巡查管控工作,还积极参与化解纠纷、常态巡防、整治酒驾及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
退伍军人康夏明、王志强,民兵官建兴、李国宾、刘鹏……贴在“老班长警务队”墙上的一张张照片,都是些普普通通的面孔,他们身上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却是洵口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一抹亮色。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西省模范退役军人”“江西好人”“抚州抗洪救灾百佳人物”……荣誉见证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寻常作为,是这个时代所呈现的朴实之美。
告别时,老王和部分队员们站在“老班长警务队”门口,齐齐整整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脸上的坚毅,依然可以窥见当年从军的模样。
在这个北风凛冽的冬日,温暖直击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