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义县长均乡水田埠村,青山袅袅炊烟,潺潺流水黛瓦白墙,田野间百亩油菜孕育着冬日里的勃勃生机……如此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诗意画卷,是安义县乡村建设3.0版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长均乡切实把“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化、三年树标杆”的思路,依托乡村运营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建设从1.0版“三清三拆时期”到2.0版“两类村建设时期”,再逐步迈进3.0版的“乡村建设+”时期,创新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新路径。
“乡村建设+生态保护”,让乡村更美丽
“去年,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路修好了、水治好了,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一年比一年有盼头。”水田埠村民皮述裕洋溢着一脸幸福。
在规划建设之初,长均乡始终坚持“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村民”的工作理念,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结合该村的土地资源、人文底蕴、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四面三网三园”(顶面、立面、水面、地面,线网、管网、路网,微花园、微果园、微菜园)行动,仅用5天拆除危旧房屋25栋2000平方米,建设污水处理终端1座,改造标准化户厕67座,安装路灯82盏,修缮明沟暗渠2000米,建设三园42处,整理田块近百亩,打造颐养之家、文化广场、公厕等功能性场所10处,实现了黛瓦白墙古色香、环村道路“白改黑”、雨污分流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青砖老屋修缮、绿色庭院修整等专项行动,既突出生态宜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又注重古典特色和现代元素的充分融合,让水田埠尽显乡愁乡韵,保持四季常绿。
“乡村建设+特色产业”,让乡亲更富裕
“我将一间闲置房间拿出来做特色餐饮,菜是我自己种的、鸡是自己养的,油都是自己榨的,一切都是原生态。”水田埠村村民周小红说起开特色农家乐很是开心。
该村打造之初,就坚持村庄规划、宅改规划、运营规划一体统筹,探索创新了“集体出资源、市场出运营、村民出力量”的发展模式,村集体则以游客中心、网红餐厅等功能配套的使用权入股,每年有15万元的保底收益。运营商通过主题策划、以商招商,已规划落地草莓种植、中医康养、彩绘艺术等十多种新产业,形成了“一园九馆一中心”的业态格局。而村民不仅可以将闲置房屋租赁给运营商获取租金,还可以通过销售菜籽油、干豆角等农副产品,实现家门口增收,真正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整合、串联中国云厨、斐然生态、水韵白沙等精品点位,致力与周边怪石岭、狮子峰等景区形成特色互补,共同做大乡村游的产业蛋糕。”长均乡党委书记熊新伟说。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让乡风更文明
环绕村庄一圈,民俗广场旁一棵大樟树葱郁葳蕤,一抬头就能看见“樟树下议事”的牌子,让人驻足。
据了解,村里的老百姓休闲时喜欢在树下坐一坐、聊一聊、下一下象棋。正因村民的这一习惯,该村便探索创新了“樟树下议事”的基层治理模式,破解了乡村建管中一系列堵点和难点问题,老百姓更是主动拆矮围墙、拆除危房、腾出宅基地。同时,为了让老百姓的心聚在一起、拢在一起,村里引育新乡贤、新农民27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2条,挂牌“最美庭院”“最美农户”15户,让“村事大家干、村风大家树”成为水田埠人的共识,让“人心向喜、人生见喜”成为水田埠人的日常。(朱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