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上宵”欢聚时

▶湖口传统的正月游龙活动

  □ 彭云帆

  “明天是上宵日,伢子们都到屋里来恰(吃)饭哈!”正月初六晚,照例又接到家里老人的电话,第二天回家聚餐。

  管正月初七叫“上宵”,是湖口县流泗等乡镇的民间习俗,因为到了初七,该拜的年差不多拜完了,春节的礼数也都到位,一切活动转向准备元宵,相比于喜庆庄重的春节,娱乐性强的元宵更加轻松,而忙了一个礼拜,大家正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上宵”这个名词里,透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上宵”聚餐是我家的老传统。家里老人从除夕到初六忙了一个星期,到了初七,我们想让老人家歇一歇,儿孙辈回自家开灶,但老人家坚持不许,一定要给全家做一顿好饭,于是我们这些小辈只能一边在旁帮厨,一边感叹老一代的坚持。

  老人们所坚持的是本邑旧俗,过去的湖口乡下对正月初七相当重视。因为拜年通常需要在初七前完成,而从初八开始又是远亲乃至朋友之间相互走亲访友的时间,中间的初七是一个重要节点,大家约定俗成在此日一般不出门,而是自家聚餐,有些小村甚至会全村大宴庆贺。正月最隆重的游龙活动也是从初七开始,称“龙下凡”,从此日开始,村村社社开始游龙,一直要闹到元宵。流泗一带匠人精湛的草龙编制工艺远近闻名,舞龙之俗更重,头年家中有喜的人家,龙还要进门舞一圈,这可是极隆重的贺仪,通常主人家中要准备香烟等礼物犒谢舞龙队员并亲自给龙头披上红布绸缎,称“披红挂彩”,以祈盼新一年吉祥如意。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将剪刀藏在被褥里,因为此夜还是老鼠嫁女儿之日,若是老鼠新婚时缺少新装,便会在半夜拿剪刀剪破衣服。此外房间还要点上灯,以照亮老鼠娶亲路途。据说元宵节大规模燃灯习俗的开端就源于此。

  当然,年轻一辈多已不讲究这些旧时的传统,老人们倒也并不怪罪气恼,笑着道:相比周边几个县,湖口对初七还不算讲究,在省城南昌,“上七”可是大过年的。

  在江西的许多地区,尤其是赣北鄱阳湖周边都有着极重视正月初七的传统,追根溯源,这种传统源于一个极为古老的节日——“人日”。

  所谓“人日”,指的是人类诞生之日。传说女娲在正月初一到初六依次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并于正月初七造人,故此日为人的生日。这是关于“人日”最常见的解释,此说最早的出处难以考证,但在魏晋时就已流行,宋代之后常解释为源于西汉东方朔的《占书》,此说似无根据,不过可确定的是,至少在魏晋时期,“人日”节俗已经成型。

  最早详细记载“人日”习俗的著作是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风俗记》,此书描述了中古时期荆楚居民庆祝“人日”的盛况。20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一批秦简,首次出现“人日”的记载,此时的“人日”与楚地的占卜习俗有关。因此节最早被详细记于荆楚,古代庆祝最隆重的地方也是荆楚,所以推测极有可能源于上古楚地的巫俗,并在后世传于全国。至于女娲造人之说,则可能是后世遗忘原有来源后,借创世神话重新解释并被广泛接受。“人日节”在唐宋时极为兴盛,为官方法定假日,并出现大量名家吟诵作品,直到宋以后,此节日开始淡化,渐渐融入春节和元宵之中。

  但在江西,此俗却有更多的遗存,这或许可从历史和地缘上解释。

  江西人对于“人日”的最初印象似乎也已淡化,无论湖口的“上宵”还是南昌的“上七”,都不再用“人日”的称呼,但一个“上”字仍体现出对该日的敬意。而从遗存的习俗上,也仍体现出“贵人重生”的节日内核,家庭聚会、舞龙游灯,都是利于人气兴盛的喜事,即使是老鼠嫁女的传说,也源于对老鼠旺盛繁殖能力的崇敬,体现出古人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对子孙繁荣的期盼。

  当我向老人讲述正月初七的深厚底蕴时,他们却并不觉得惊讶。

  老人笑道:这些习俗本就是祖辈一直传下来的,一代有一代的生活方式,时间长了,从村里到城里,一些旧习俗不讲究了也正常,“人日”既然是以人为主体,自然不用死守旧俗,只要大家能开心快乐,这个节实际就一直传下去了。但我们家这顿团圆饭是不能少的,团团圆圆,家里人气就兴盛。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作为一个诞生于古老农业时代、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节日,“人日”的淡化有其必然性,但其内核中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尊重,对族群兴盛壮大的希冀,对生活美好幸福的祝愿,却是永恒的主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井冈山
又到“上宵”欢聚时
塘登的拔杯
龙灯舞动乡村年
春天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