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邮箱:344581279@qq.com
电话:0791-86849940
新浪微博@江西日报徐黎明
暮冬季节,位于浮梁县湘湖镇的玉田湖碧波荡漾,水中的杉树高大挺拔,整齐排列,守护着一湖碧水。大量天鹅、大雁、鸳鸯等野生动物或飞翔于湖区之上,或嬉戏于湖水之中。这个原本存在水土流失、水陆交叉污染等问题的水库湿地,得益于一套完整独特的林泽生态系统,让这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头衔实至名归。
近年来,景德镇市全面推动“林长制”,通过大力实施公益林和生态林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实施林泽生态工程和鸟类生境再建等综合工程,不断修复林地和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逐渐多了起来。
生态修复形成壮观“水中森林”
早年,生长在玉田湖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污染物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拦截并消化吸收。近年来,由于水库水位变化幅度大,形成面积广阔的水陆交错带,形成了消落带,岸上的污染物进入库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受到影响。
2020年,省林科院自然保护地团队提出,应用林泽生态工程和鸟类生境再建等综合工程技术对湿地进行功能性修复,筛选出了耐淹的乔木、灌木等优势湿地植被,构建了完整且稳定的消落带乔灌草生态系统。
玉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办主任李渊海介绍,湿地公园种植良种中山杉、落雨杉、水松、池杉6万余株,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10余种,实施生态林泽系统面积100亩,形成壮观的“水中森林”。
与此同时,景德镇市将周边区域划为国家公益林,将玉田水库列为城市应急水源地实施保护,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实行退耕还湿等举措,使得湿地面积增加了10公顷。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野生鸳鸯由创建前的1000余对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对。”李渊海说,通过对湿地生态观察和监测,他们发现因为有了乔木作掩护,大雁、绿头鸭、池鹭、白鹭、鸬鹚等珍稀鸟类明显增加。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的增加,给鱼儿提供了天然的孵化床,鱼类数量有所增加。中山杉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有着净化作用,玉田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大部分保持为一、二类水,给湿地保护及自我修复带来了良性循环。
如今,玉田湖湿地湖水清澈碧绿,生物多样性日趋完整,这片“水中森林”奇观也成了游人竞相而来的“打卡”地。
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
近年来,景德镇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该市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文化修筑有机融合起来,探索治理“城市病”,成效显著。
景德镇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齐全,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风景名胜区2个、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1个,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在浮梁县臧湾乡,生长着近万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花榈木。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在该乡境内,林业部门在进出保护区的10个主要路口安装监控设备,全天候监护林区保护状态。同时采取严格管控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禁止非法征占用公益林地,严格落实天然林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做好野生植物抢救和收容救护工作,确保生物生存环境保持优良。
一些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布设在自然保护区的120台红外监测相机,为揭开这些“深山隐士”的神秘面纱立下了功劳。近年来,景德镇多个保护区陆续监测到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鬣羚等一批珍稀野生动物。
该市昌江区加强生态修复,营造鸟儿栖息乐园,目前记录的鸟类有白鹇、凤头鹰、猴面鹰、花梨鹰、领角鸮、环颈雉、池鹭、小白鹭等。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乡镇联动、公众参与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机制,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景德镇市林业局局长严峰介绍,通过多措并举,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保证,不少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