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永艳 刘舒文
走进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翠竹青翠欲滴。竹林深处,正在给竹子施肥的村民曾继成笑着说:“竹林收益好,天再冷都有动力干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农,长期以来,曾继成守着120多亩毛竹林,过着“上半年挖笋,下半年砍竹”的日子。近年来,随着竹材价格下跌、下山成本升高的“两头堵”现象出现,竹林经营效益下降,加上传统林农对大山只知索取不知养护,导致笋越挖越小,竹林越砍越败。收益越来越低,村里不少林农放弃毛竹林,进城务工,仅剩少数几户继续坚守。
如何破题?铜鼓县林场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洪介绍,从2022年起,铜鼓县多次组织竹笋软包装企业、村组干部、毛竹林经营大户到福建永安参观当地毛竹林高标准改造,学习当地笋竹两用林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竹笋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后,在大槽村试点成立铜鼓县槽发林业合作社。
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介绍,合作社实行毛竹林高标准改造统一申报、统一施工、统一收购产品后,每年每亩可增收300元。全村无劳力、无精力(外出务工)农户的竹林全部交给合作社托管,既保障了高标准改造工作的整体推进,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成立合作社后,通往竹林的路修了起来,政府不仅给了补贴,还提供了化肥,收益上来了,管理成本下来了。”曾继成说,不少村民又从城里返乡捡起老本行。
令林农欣喜的是,铜鼓县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笋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毛竹林实施高标准改造的林农进行奖补。在省竹类资源培育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县财政统筹乡村振兴及涉农资金配套补助每亩300元。此外,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竹林道路建设。
赵洪介绍,该县把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预计到2025年,全县完成笋竹两用林高标准改造3万亩,建设富硒竹笋采挖基地10万亩,着力打造富硒笋品牌,创建铜鼓富硒笋标准,点“竹”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