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启红
政府投资1.2亿元打造科创平台,为产学研提供用武之地;
高校科研团队拎包入住,人才红利不断释放;
当地企业借脑引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被誉为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萍乡市湘东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紧盯国内知名院校,打造政府放心、高校舒心、企业安心环境,实现了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获益的“三赢”局面,一股“政校企”携手共建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其中,该区与昆明理工大学的“联姻”更在当地传为佳话。
凡事预则立。在湘东区的决策者看来,要让传统工业陶瓷屹立于市场潮头,必须做活新文章,打通新技术、新产品的“任督二脉”。而囿于本地人才、技术、研发的短板,向内挖潜的空间已然不大。基于此,该区以科创平台为先手棋,致力打造一个集聚国内科研人才实现科技赋能的载体。令人惊喜的是,平台所成之日,便是“良禽择木而栖”之时,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团队纷纷入驻。
2018年,正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之年。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团队正在国内苦寻满足科研项目的合作方。得知消息的湘东区第一时间抛去了橄榄枝,双方不谋而合。基于此,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团队来到湘东,联合萍乡市华星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工业炉窑烟气资源化高效治理技术”,一举获得批准立项。从此,该校与湘东区“政—校—企”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好马配好鞍。为使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留得住、用得好,湘东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十条政策》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全面构建了支持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该区每年补助引进团队运营经费400万元至600万元不等;每个科研团队转化2个科研成果或落地一个20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其转化收入的50%奖励给研发团队;税收超过200万元的,拿出地方可用财力的50%奖励给研发团队。
“湘东区产业有底蕴、政府有诚意、平台有基础,我们的合作更有前景。我相信,我们能在这里大展身手、大有作为。”宁平教授如是评价。
宁平教授所言不虚。昆明理工大学与湘东区开展“政—校—企”合作以来,有效打破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技术壁垒。比如,该团队在当地针对活性炭催化剂的开发、新型蓄热体的研制、锂电池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向展开了合作研究,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瓶颈,又使人才团队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思路有了检验场。2021年,宁平教授团队趁热打铁,还与湘东区政府合作成立了江西省(萍乡市)废物资源化技术产业研究院,针对该区重点固废行业资源化、废气净化等开展合作研究,众多当地企业开始借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技术攻关研究。
2023年3月29日,昆明理工大学与湘东区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揭牌,校地双方在打造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的高效通道方面再次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1月21日,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江西分院、江西校友会环保产业专委会成立。这是湘东区与昆明理工大学达成的又一重要成果,为双方推进产学研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
“我们将明确校企、校地合作新要求,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寻求新突破,更好地满足湘东产业发展需求;借助政府搭建的科创平台,加强本土企业与昆明理工大学的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创新意识与发展动力。”见证校地合作成果接连落地,湘东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杨波踌躇满志。
自昆明理工大学与华星环保就焦化行业烟气综合治理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来,双方同向发力、同舟共济,其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一等奖。双方合作至今,华星环保经营业绩连续多年翻番,产值从2018年的890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1亿元。除此之外,昆明理工大学团队先后与萍乡市群星化工陶瓷总厂、江西省萍乡市湘东石油化工填料厂、萍乡鑫森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实现了校企合作遍地开花。“我们的优势学科与湘东节能环保产业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双方可以无缝对接、互为促进、融合发展、共荣共赢。”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曾和平表示。
一花引得百花开。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团队在湘东区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他们乐当“红娘”,千方百计为湘东宣传人才政策、用才需求、技术需求、项目需求等,起到“以才引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当下,该团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向知名高校、上市公司、科研院所、智库等发布“招贤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已协助湘东区,为多家企业引进博士后2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