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杨 珏
艾溪湖美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项目获批省级首批家门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十讲》“艺术+思政课”大课堂项目成功申报省级“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程,一批思政课教师在各项比赛中绽放风采……近年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一核、两促、三红、四联、五心”思政品牌,为学生点亮信仰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加强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加强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实践育人全过程。
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核”引领下,全面推动“两促、三红、四联、五心”落地落实。“两促”即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三红”即打造红色思政育人馆,组建红色宣讲团,擦亮红色文化名片。“四联”即阅读红色经典的第一课堂、体验红色精神的活动课堂、创作红色作品的网络课堂、追寻红色梦想的社会课堂“四堂联动”,优化实践育人模式。“五心”即多管齐下强根基,提升素质“用心”;聚力蓄能建队伍,强化党建“凝心”;牢记宗旨优作风,服务师生“贴心”;创新载体筑阵地,繁荣文化“润心”;抖擞精神再出发,思政育人“尽心”。
完善教师队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集体备课是激发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院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集体备课,自2019年以来,已形成每月不少于两次集体备课、寒暑假期间不少于一周的集体备课模式。围绕“如何有效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如何有效构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如何开展思政课特色项目建设”等问题,与兄弟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打破思政课堂的校际壁垒。
全面构建教研室团队,结合相关要求和教师专业特长、教学经验,建设5个教研室,并逐步构建每年举办一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全员晒课活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等教学中,学院组建一支由特聘教授、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一课多师”教学团队,发挥课程思政教师优势共建“双师同堂”,创新“思政+文艺”课程汇演考核推动“师生同台”实效,不断满足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多元化的需求。
深化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思政课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上讲,更要在社会课堂上讲。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本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精心打造“艺术+思政课”大课堂项目。该项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教研室牵头,思政课教师组织任教班级参与课程汇演,指导每班至少完成 1个相关作品,并择优推荐作品参加校级汇报演出。与此同时,该门课程打造以“红”和“匠”为主题的学生知行“五个一”教学品牌,即每天唱一首红歌、每周读一封红色家书、每月进行一次红色主题教育宣讲、每学期去一次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每学年举办一次红色文化汇演,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育人常态化。
2024年,学院思政课教师指导的作品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1项;思政课教师指导的作品获“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新青年建功新时代”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1项;成功申报省级“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程项目1个;获“江西省高校思政课优秀兼职教师”1名。近5年来,马院院长在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省级“晒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主要负责人评选中喜获优秀,思政课教师获全省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4人次;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优秀成果2项;获江西省高校“最美思政课”1项;思政课教师主持、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项目共计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