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由此可见,数字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释放数字技术效能,持续创新网络思政方式,通过建设大平台、开发大课程、实施大文创,推动思政工作转型提质。
大平台赋能育人资源供给
赣南师范大学地处革命老区,办学60余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如何将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该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课题,“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正是这一课题的破题之作。
2021年,该校着手建设“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持续运用数字技术对赣州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两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目前,“苏区红”数字资源库集成红色课堂、红色记忆、红色艺术、红色研究、红色走读等五大类的图文、视(音)频资源5万余个,拥有在线用户2万余人,并立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第二批)。
此外,该校成立“鸿源”数字思政创新研究中心、红色文化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红色文化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教研组织,建立负责资源、技术、课程、产品开发的多支队伍。同时,制定将“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打造成红色文化保护中心、资源集成大厅、在线学习平台、沉浸体验场域、交流互动社区、典型宣传阵地的实施规划,努力把“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建设成国家级区域性数字资源库。
大课程赋能教学改革创新
如何让思政课突破物理时空限制,摆脱漫灌的被动与说教的枯燥?赣南师范大学坚持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党史故事、时事热点、青春之问、青年实话等一系列思政数字大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每年春季,该校均开展“问话大学生”青春热点征集活动,采取学生出题、团队领题、赛课答题的方式,打造一批回应大学生关切的数字课程。2023年,该校通过“问话大学生”征集“是否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学在赣师注意事项TOP10”等热门话题,通过师生团队共同讨论,最终转化为辅导员“讲谈”数字课,在“苏区红”数字资源库、辅导员“日新成长”平台、“赣师学工”微信公众号、新生入学教育系统陆续上线,引起热烈反响。
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发数字思政课外,该校还规划设计以价值引领为主题的专题课和微视频。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打造“1+2+N”系列数字课程,“1”是红色文化专题课《苏区精神十讲》,“2”是红色文化系列课程《中央苏区革命文化简述》和红色记忆系列课程《中央苏区那些事儿》,“N”是红色文化系列微课《新时代青年实话》。这些课程改变以个体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数字技术巧妙实现多师同堂、同课异构,让故事更具画面感,内容更加多维。
社会实践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环节。近年来,该校通过数字化技术找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的打开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走读、返家乡社会实践,举行“实践归来话收获”网络直播分享和“实践归来晒成果”网络宣传展示活动,让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数字连线实现更大范围的朋辈教育功能。
大文创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化时代,每名大学生都能成为文艺创作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和“大思政课”主讲人。从老师教到学生创,这是赣南师范大学推进数字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大学生青春“云”相约行动,是该校近两年实施的育人项目。该项目围绕大学生关心的事、崇拜的人、遇见的美、走过的路,开展文创作品征集,打造问答青春(答疑解惑)、榜样青春(典型宣传)、遇见青春(生活分享)、笃行青春(实践记录)等网络在线教育栏目,以校园大文创激活学生自我教育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换。
两年来,以大学生青春“云”相约行动带动的校园数字大文创,不仅产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等优秀作品,学校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身边的奋斗故事。其中,由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为主组建的“长征源”数字动漫工作坊,先后创作了《苏区人民真亲》《八子参军》等一系列校园微动漫精品,与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包装、广告等视觉产品,与赣州市赣县区联合打造“红色剧本巡游”沉浸式体验活动,既促进学生素质拓展,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鼓励学生参与数字文创,日前,该校搭建学生第二课堂数字管理平台,进一步规范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评价与认定,并计划在2024年实施网络文创项目“揭榜挂帅”活动,全面启动赣师“星”主播培养计划,用青年话语、青春形象着力打造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张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