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青”逐“绿”看中部

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地处月亮湾旅游公园和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腹地,是婺源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吸引了众多游客乘船游览。(资料图片)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劼摄

  朱晨欣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王 歌

  ●核心提示

  长江潮平岸阔,黄河壮美豪迈。江西与河南,一边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一边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两省正乘着中部崛起的东风,站上了更高的起点。近日,本报与河南日报“中部崛起满目新”报道组,共同感受灵动的水、蓬勃的山、向绿的产业和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找寻绿色发展的灵感,共谋永续发展的未来。

  今年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400公里外的太空带来一组祖国河山的美丽画面——

  绿色雄鸡昂首挺立,长江黄河如两条丝带缠绕其间。长江行至江西,将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揽入怀中。九曲黄河则把最后一道弯落笔河南。

  江西与河南,一南一北不相邻的两省,却因这江河浪漫,似有着说不清的联系。

  一边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一边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追“青”逐“绿”的江河两岸,乘着中部崛起的东风,站到了更高的起点上。

  碧波东去 江河展新颜

  四月的江西九江,烟雨总是诗意般裹挟着一切。

  穿过浩荡烟波,巡护船在湖心停稳。王第友从船舱中探出半个身子四下巡视,几只野鸬鹚突然掠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

  这湖,正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支流——鄱阳湖。它与长江相互补给、唇齿相依。

  这人,曾是伴随长江晨昏潮汐30多年的打鱼人,如今他“洗脚上岸”,成为鄱阳湖上一名生态巡护员。

  湖还是这片湖,人还是这个人,但过去出湖是捕鱼,现在是护渔。

  王第友忘不掉过去那光景。“早些年鄱阳湖的鱼很多,随便一网都能满载而归,有时鱼儿还会自己蹦到船上来。”但后来,捕鱼的人越来越多,鱼却越来越少。

  为了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鄱阳湖全面禁捕。江西6.8万渔民退捕上岸。庐山市、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建起渔政执法队伍。

  从渔舟唱晚到“舟停人歇”,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更是发展方式。

  四年时光荏苒,王第友记忆里鱼虾嬉戏的场景又重新浮现。白鹭、鸬鹚等水鸟纷纷回归,久违的鳤鱼如约而至,刀鲚种群的数量呈现出喜人的增长态势,被誉为长江“微笑天使”的江豚常常在江面跃动翻滚……

  乘着此番美景一路北上,鄱阳湖与长江在湖口交汇,“江湖两色”水线分明。沿着长江干流向上游走,九江城区浮现眼前。

  这是长江流经江西的唯一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千里京九、百里鄱湖交汇点。

  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江考察调研,登上琵琶亭远眺长江,并殷殷嘱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保护长江,“扎紧”入河排污口是关键。长江九江段共有85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九江市制定精准的整治方案,目前已有820个排污口得到彻底整治。截至2023年底,长江干流九江段10个断面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水环境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3.8%。

  水清,景亦美。在九江城区长江堤岸驻足眺望,数千米护坡形成一道壮观的屏障,静静“卧守”在长江岸边。把岸线腾出来,让岸线美起来,生态修复后的长江两岸成为兼具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城市游园。一江碧水展新颜。

  同为大河之畔的河南,风景旧曾谙。

  在黄河流域内率先完成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城乡污水等综合治理……黄河干流水质多年持续保持Ⅱ类以上,50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鸟语花香。黄河流域孟津段,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惬意生活。三门峡黄河湿地,从大天鹅迁徙停歇地变为越冬地。

  流淌千年的江河,正一如既往地滋养着中华儿女。

  生态优先 青山变金山

  四月末的婺源,油菜花已过最佳观赏期。但藏在婺源深山处的篁岭,“热闹”仍在继续。

  “一年四季景致不同,全年都能体验‘晒秋’。”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告诉记者,“去年,篁岭的游客量超270万人次。”

  十几年间,从一个半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最美山村”“网红顶流”,篁岭的跨越源于思路的不断更新。

  地无三尺平是篁岭最大的地势特点,也是曾经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交通不便、发展受限,让很多篁岭人选择走出大山,向外追求更好的生活。”吴向阳是婺源本地人,回忆起往事,他感慨万千,“但对城里人来说,这里的古树、梯田、古村落是难得一见的生态文化景观,更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看问题的眼光变了,短板也变成潜力。

  2009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一系列保护性开发工作在篁岭展开:村民整体搬迁、古村“修旧如旧”改造成民宿、抛荒梯田统一改造为油菜花田……

  几年下来,篁岭面貌焕然一新。古村流水唤起城市人的“诗和远方”,依靠层叠地势打造的“晒秋”景致成了金字招牌,应季的民俗活动不断延长旅游的生命周期,篁岭从年头火到了年尾。

  曾经离开大山的人纷纷回来了。半年时间,篁岭周边建起百余家民宿,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江西已建设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排名全国第四位。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不负青山,青山不负。同样坐拥大美河山的河南,在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中,也收获了“河南路径”。

  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栾川“点绿成金”,让传统工矿业地区成功转型,打造出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栾川印象”远近闻名;推进生态修复,泌阳“守绿换金”,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让荒山变果园、沟地变良田,一座山带富了一方民;新县点亮“绿色资本”,立足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注入,鼓励农民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生态财富在中原遍地开花。

  永续发展 绿色向未来

  浔阳江畔,凭栏远眺,绿色长廊伴着一江碧水护卫着九江市。

  这里,坐落着一座国家级绿色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简称九江石化)。

  “希望你们按照党中央对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坚持绿色、智能方向,扎扎实实、奋发进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2023年的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九江石化,留下殷殷嘱托。

  进入厂区,绿色低碳真实可感。整个厂区干净整洁,闻不到一丝油污气味。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打造的水生态景观区,清波荡漾锦鲤成群。

  深入了解,绿色转型融入发展。2012年以来,九江石化累计投入26亿元开展环境保护治理与相关提标改造,并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在提供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将污染物深度转化、综合利用。

  目前,九江石化外排废水、有控废气达标率100%,固废合规处置率100%。

  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传统“黑色化学”实现了向现代石化产业的转变与过渡。而在景德镇浮梁县,传统陶瓷工业也正焕发出新的绿色生机。

  “吃”进建筑废料,“吐”出节能建材。浮梁县先进陶瓷产业园里,正上演着“变废为宝”的绿色“魔法”。

  曾经的浮梁县,县域工业基础较弱、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相对缓慢。面临新时代发展要求,作为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浮梁县决定以“绿”突围。

  “陶瓷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近年来,陶瓷在新材料方面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转型的机会。”浮梁县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绿”为卖点和底线开展招商引资,专门建立环保、工信等多部门联审联批机制,很快,一批绿色先进陶瓷制造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聚沙成塔,传统产业实现升级转型。

  同样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河南也在逐“绿”补链,为传统产业按下转型升级“加速键”。

  瞄准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河南省出台重点产业链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指南。2023年,全省355个减排项目落地、1307家工业企业分类改造升级、新增198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和园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5%,绿色底色不断被擦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个不变的理念正带领江西河南一路逐“绿”,共绘新时代中部崛起“满目青绿”的新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红谷滩
   第07版:深读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教育
循环经济增活力
追“青”逐“绿”看中部
健全机制 建强干部队伍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
赣州高新区主题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