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作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县(市、区)之一,南昌市红谷滩区深谙此理,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道路,千方百计创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新优势,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服务人才,竭尽所能——这是近年来,红谷滩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真实写照。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爱才惜才,红谷滩区呈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
发出引才聚才邀请函
让人才想要来
提起夜市,你会想到什么?烧烤、啤酒、小龙虾?去年起,红谷滩区在多地开办了特殊的“人才夜市”。
夜市里,除了满满烟火气,还有大量就业岗位。活动现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众多人才相约于此,有序进行求职。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求职者不再脚步匆匆,他们在求职之余欣赏着这座城市的灯火阑珊,沉浸式感受着红谷滩区夜间的活力与热情。
这只是红谷滩区向全国发出“求贤令”的一种全新尝试。2022年9月以来,红谷滩区深入贯彻落实南昌市“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内院校实现“两个全覆盖”(驻昌院校和省内市外院校全覆盖)、省外高校突出“三个重点”(重点城市、重点学校、重点群体)要求,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向省内外学子发出集结令、递出邀请函。
“2022年9月至今,我区累计开展校招活动近200场,提供就业岗位32.62万个,共引进博士8人、硕士462人、本科生1288人,发放人才生活补贴1400余万元,为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提供扶持保障。”红谷滩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红谷滩区各属地也纷纷向乡贤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回乡创业。龙兴街道通过组织乡贤恳谈推介会,大力宣传减税免税、租金减免及人才补贴政策,数十名乡贤踊跃参加,他们的经营范围涉及酒店、旅游、餐饮等10余个行业。“文青村乡贤田正根准备在翰林启城投资酒店,铁路村乡贤喻道源筹划开发田园农文旅融合项目,铁路村乡贤喻小平计划在银亿朗境商业综合体创业……”龙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乡贤的大力参与,为辖区高校园区、商业楼宇及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筑重才育才金凤巢
让人才放心来
在全面落实南昌市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红谷滩区主动梳理辖区现有人才政策,拿出最高礼遇,尊重人才、褒奖人才,逐步健全人才服务发展、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体制机制。
从红谷滩区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政策,就可见一斑。作为南昌数字经济“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布局中的核心区,近年来,红谷滩区面对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人才发展要素,出台《红谷滩区关于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的扶持办法》,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
“我们对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给予奖励:年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在30万元(含)到42万元(不含)的,给予0.8万元奖励;年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在42万元(含)到66万元(不含)的,给予1.2万元奖励;年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在66万元(含)到96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年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在96万(含)以上的,给予4万元奖励。”红谷滩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深化校地合作,建立红谷滩区“校地融合智库”,柔性引进了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94位智库专家,为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红谷滩区各个领域,这样的人才扶持政策层出不穷。2022年,为加快优质教育发展步伐,该区面向全国发出征集令,公开引进教育人才,最高给予40万元安家费;2023年,该区面向区内企事业单位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启动“双高创新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红谷滩区财政在人才支持上也不遗余力,围绕建设全省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拿出真金白银奖励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去年多渠道筹集各项人才工作经费超300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落实各项人才经费近2000万元。
打造聚才用才强磁场
让人才留得住
今年的红谷滩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该区将聚焦科技创新示范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大院大所大企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大装置大平台,大力引育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孵化中心,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打造场景应用。这为红谷滩区打造聚才用才的强磁场指明了方向。而南昌未来科学城将是红谷滩区聚才用才的主阵地。
“南昌未来科学城正在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形、十年筑城’总目标持续推进建设,力争到2032年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基本融合,形成集聚20万人以上未来产业人才、容纳5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的国家数字创新试验区、中部高端智造集聚区、未来场景应用示范区、中国山水都市典范区。”南昌未来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说。
在南昌未来科学城,红谷滩区不断推进人才资源发展,与教育部共同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级VR职业教育基地——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为广大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沃土”;成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等一批领军人物。
在南昌未来科学城,红谷滩区聚焦产才融合,持续做优发展平台。深入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双一流”高校、央企所属研究机构,打造了一批人才培育优质平台,对接了一批高端智能制造项目,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工业制造领域领军人才。
在南昌未来科学城,红谷滩区还打造了总规模30亿元的红谷滩区科创产业母基金,以及红谷滩VR产业链子基金等2个基金平台项目,为数字经济人才做好金融服务保障。
营造爱才惜才生态圈
让人才用得好
良好的爱才惜才生态圈,对人才资源的集聚至关重要。红谷滩区始终聚焦人才最关心、最关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创新思路,优化人才服务方式,加快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
对此,红谷滩区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员、江西米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玢深有体会。江西米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落户在南昌留学人员创业园(红谷滩园区)的企业之一。“刚入驻时,很难招聘到专业人才,核心设计团队成员不足三人。关键时刻,红谷滩区的人才政策和园区的贴心服务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帮我们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现在公司团队越来越专业化。”张玢说。
对于入园企业,南昌留学人员创业园(红谷滩园区)服务不遗余力。在场地支持方面,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入驻留创园的,可享受100平方米以内办公场所三年内免租金,第四年、第五年按市场价的50%缴纳租金的实惠;在配套服务方面,园区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人事代理等服务保障,提供创业指导“一站式”服务,同时不定期组织各类政策解读、创业培训、融资讲座、技术交流等服务活动。
红谷滩区爱才惜才的生态圈每年都在进化、优化。一直以来,该区始终把深化党管人才工作作为全区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步入快车道。2023年8月,红谷滩区探索打造了区级人才工程——“区直接联系人才”工程,同步配套出台了“区直接联系人才”制度,首批57名入选的“区直接联系人才”均为金融、科技、教育、法律等十大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
江西画米穀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江西粮食画的开拓者、粮漆画技艺的开创者占剑华就是红谷滩区“区直接联系人才”之一。借助政策的扶持,依靠精湛的创新技艺,占剑华不仅荣获了“洪城工匠”等称号,还入选了首批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技能大师。
“‘区直接联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红谷滩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红谷滩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配套出台的“区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切实提升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刘 磊/文 (图片由红谷滩区人社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