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漠里的童年不发愁

◀《童年树》 保冬妮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汪 洋

  如何以一种行之有效又切合实际的方式,让广大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童年树》给了一种答案,那就是以党史事件中的孩子们为主角,从他们的视角去讲述当年的故事,让阅读本书的孩子们能够代入其中,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向影响。

  《童年树》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书。全书分为五部分,《序曲 森林的孩子》《上 小琳》《插曲 去塞罕坝游学》《下 大柱》《尾声 树的歌,树的舞》,以人物和时间为线,串联起孩子们鲜活的成长历程,从侧面展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挥洒汗水、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童年树》就是那个伟大时代的缩影,其中《序曲 森林的孩子》《插曲 去塞罕坝游学》《尾声 树的歌,树的舞》还穿插了现在的故事,通过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互,帮助读者实现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升华。

  正是怀着一颗建设祖国的热忱之心,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了60多年时间,在只见沙漠不见草的塞罕坝营造出了一个绿色奇迹——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也正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让那些和童年树一起艰辛又坚韧地长大的“林二代”孩子们,自在、自强、自信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成才。他们啃着仅有的莜面鱼鱼,枕着银色的月光和草原的清风入眠,学知识,认识自然,克服对食物的朴素念想;他们一年到头很难吃到一碗鸡蛋面,却在一季又一季对漏芦、蓝刺头、银莲花、樱草花的凝望里,见证了父辈用生命打造的中国北方第一景观大道,也培养了一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保冬妮俯下身来,平等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认真体味孩童在坝上生活的真实喜忧,爱憎和惧怕都显得纯真不伪饰。地羊大爷和狼崽儿的故事,可以和鸟对话的大柱,领着迷路的林场孩子去看蓑羽鹤喂食的宝玉叔叔,短暂相遇又分离的“挂面公主”黎林……本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鲜活、灵动,阅读的过程让人如同置身童年林拔节生长的塞罕坝,进行着一段奇妙的童年探险……

  但这探险里不止有自然之美、童年之乐,还有残酷的生命教育。小琳回坝上的时候,捎来了姥姥、姥爷的珍贵礼物——6块冻豆腐、妈妈6年没吃过的白面粉和妹妹小松果儿梦想中的糖。小松果儿把珍贵的礼物送了一些给隔壁的好伙伴松子儿。意外发生的时候,没气了的松子儿嘴里依然含着一颗第一次吃的糖果……大人们把松子儿埋在了3年前松子儿爸爸妈妈种下落叶松幼苗的地方。后来,这些松树苗都长成了参天松……

  60多年来,塞罕坝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童年树》以“六女上坝”等真实事件的人物为创作原型,讲述的正是塞罕坝人一代代接续奋斗、艰苦创业的故事,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让后人永远传承这种精神,是《童年树》表达出的鲜明价值取向。

  书中,作者借小琳爸爸道出了一代代林场人的生命宣言:“小琳,长大以后,你会找到你的篝火、北斗星和灯塔。现在……你和松果儿可以尽情地奔跑在咱们坝上……我们种的那些树,没有长在雨水丰沛的地方,它们的童年落到了荒漠里,但它们也没有发愁呀,都在拼命地扎根吸收水分,开心地向上找阳光……三百年后,这些童年林会成为巨大的森林……”孩子,正如那绿意盎然的林海一般,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生力量。绿色发展,正是塞罕坝精神之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现实表达。《童年树》里的绿色故事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而且是真实发生,并且正在发生的。

  一代代人栽下象征着希望、生命和信仰的树的种子,长成了挺拔的松树,大地绿意盎然。塞罕坝林海见证的是他们共同的童年——那是树的童年,也是人的童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件
   第05版:文件
   第06版:文件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专题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资讯
彭学军:好的儿童文学举重若轻
成长小说视域下的探寻
荒漠里的童年不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