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谋划“科创飞地”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 王秋林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日益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这一重要指示为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创飞地”是深入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跨区域创新合作向资源富集的地方“借力”发展,已成为各地发展共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江西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推动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对接,支持企业设立‘科创飞地’”。顺应我省创新发展需求、打通跨区域资源通道,支持引导江西“科创飞地”健康发展,既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塑造江西发展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完善顶层设计,让更多飞地“飞起来”。当前,江西周边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武汉等已成为我国“科创飞地”相对集中区域。发挥江西地缘优势,立足发展全局、完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要为我省“科创飞地”总体建设发展做出方向指引。一是健全省际合作机制。健全江西与创新资源聚集地的省际创新合作机制,明确“科创飞地”的税收分成、统计归属等合作利益分享方案,加快推进省际“科创飞地”规范化建设和发展。二是完善省内支持政策。填补“科创飞地”支持政策空白点,为我省“科创飞地”的建设运行、人才管理、成果转化、产业对接等完善指导意见,也为各设区市以及县(市、区)出台细化政策提供依据。三是做好双方协商沟通。飞地双方建立协商沟通机制,协调解决飞地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设立日常事务办公室,及时协调处理日常工作事宜。

  明确建设目标,让飞地“飞得高”。引导我省各地结合本地创新现状、明确建设目标,切忌定位不清、生搬硬套,从长远角度、因地制宜推进飞地建设,让“科创飞地”真正为江西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一是理性选择地点。建设地点选择可依据创新活跃度、要素聚集度、本地产业关联度、距离远近等因素综合考量确定。二是合理确定面积。依据产业发展、创新需求、资金预算等现实状况,认真评估、合理确定飞地运营面积,避免贪大求全造成资金压力过大、物理空间闲置、资源浪费。三是明确目标定位。聚焦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明确飞地对接创新资源要素、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引入高端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创新技术,有效带动当地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专业运营管理,让飞地“飞得远”。完善“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模式,擦亮科技底色,开辟飞地招商新赛道、探索创新发展“更优解”。一是政府主导管理。成立飞地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工信等相关单位为成员,不定期召开飞地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飞地人才、招商、运营及考核、监督等事宜。二是企业专业运营。针对政府市场化运营经验不足的现状,由地方国有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作为飞地运营公司,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以市场化手段开展运营。三是擦亮科技底色。注重创新引领,不仅关心投资规模和强度等传统招商指标,更关注项目成长性、项目团队的研发实力、发展潜力、与本地企业嫁接匹配度等内容,精准识别优质初创项目,在“投早投小、精筛细培、靠前服务”上加大力度,避免走“拼税收、拼场地、拼补贴”的老路。

  强化配套支持,让飞地“飞得稳”。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打通堵点、完善配套,有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生效,更好提升飞地创新人才和创新主体的获得感,吸引更多创新要素。一是明确同等待遇。明确飞地引进人才与本地引进人才在经济、社会地位、职称评审、技能考评、项目申报等方面享受同等权利待遇。二是完善公共服务。突破人事关系、户口、社保等限制,重点解决飞地人才落户、关系转接、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让飞地人才更有归属感。三是鼓励成果转化。鼓励支持飞地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纳入本地产业引导基金、本地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库,以市场化方式对项目予以支持,并享受本地相关奖补政策。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知行
   第12版:学术
江西党组织创建的光辉足迹及时代启示
科学谋划“科创飞地”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