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江西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述

  仲夏时节,鄱阳县侯家岗乡的田野里,农民抢抓农时,放水、打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里曾是一片旱地,去年经过“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今年种上了大片水稻,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22.37万公斤。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全省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江西力量。

  严格政策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是我省耕地保护的基本省情,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为拧紧“安全阀”,严守耕地红线不放松,我省在“三区三线”划定中,坚持把耕地保护摆在优先位序,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原则,全面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逐级分解带位置下达到县(市、区)。

  ——严控建设占用,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我省要求各地在建设占用土地时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在全国率先实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持续推进消化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行动。将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纳入全省设区市、县(市、区)综合考核、开发区考核,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减少占用耕地。建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会商协调机制,全省自然资源部门提前介入、深度参与项目选址选线工作,引导用地单位科学合理选址,少占、不占耕地,尽量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今年,我省在“节地增效”行动的基础上再升级、再加码,深入推进用地提质增效。

  ——统筹保护与发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以强有力土地要素保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依法批准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从严落实“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平衡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方式补充耕地,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有效保障了全省各类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强化动态监管,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严格落实耕地“转一补一”的年度进出平衡要求,除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情形外,必须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通过组织开展耕地动态监测、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等措施,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全省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长,2023年较2022年净增长8.54万亩,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为实现稳产保供提供了基础保障。

  ——聚焦长效长治,建立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为核心,以《江西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的通知》《江西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等为配套的耕地保护“1+N”政策体系,我省耕地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为实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公开公平公正,防止社会资本充当“指标掮客”等腐败问题,建立全省补充耕地指标网上交易平台。目前,该平台共完成13宗指标交易。

  寸土必惜 拓宽补充耕地途径

  我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耕种的耕地后备资源从哪里来?在各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进行耕地开发的基础上,全省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整合政策、积极挖潜,对可适宜恢复和垦造为优质耕地的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储备耕地机制,划定补充耕地储备区,采取多元化措施拓展补充耕地途径。

  曾经位于金溪县石门乡公塘村的橘子示范区变成了废弃园地,面积达250余亩。该地块集中连片,土壤条件较好,是补充耕地绝好的后备资源,当地对其实施了土地开发项目。去年,项目区内种植水稻190余亩,亩产约1000公斤,实现产值30余万元。在蜜橘之乡——南丰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力实施“退橘还田”工程,推动林果上山,将山下的橘树尽量调整上山上坡,将山下的橘园垦造成耕地。为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充分调动橘农参与积极性,当地按照每亩400元的奖补标准打包给乡镇用于奖补橘农,并联系种粮大户和农业公司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让群众长期享受土地流转收益。自实施“退橘还田”工程以来,南丰县恢复耕地面积2.85万亩。

  会昌县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矿山生态修复补充耕地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建设、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机制,引进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合作推进94个废弃矿山点生态修复治理,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村居环境提升改造有机融合,项目实施后新增水田392.68亩、旱地310.65亩,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多点发力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省一方面充分挖掘补充耕地潜力,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探索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制度,研究出台《推进依法批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通知》,对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程,剥离的耕作层土壤优先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实现耕地地力、产量、效益三提高。去年,全省共剥离耕作层43万立方米,再利用22万立方米,有效提升耕地质量。

  安福县将1.8万立方米的耕作层剥离,用于谷源山林场土地开发项目新增水田地块的土壤改良,垦造出优质水田85亩。目前,该地块由林场下岗职工承包耕种水稻,已连续三年实现丰产丰收。

  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项目是撬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支点,对耕地进行提质改造是工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各地通过综合实施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

  丰城市荣塘镇张坊村“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通过亩均增施农家肥110公斤、绿肥和秸秆过腹还田、压青等土壤改良措施,最大程度地改良了当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信丰县对近700亩土壤沙化无法储水的地块采用客土培肥、引水灌溉等工程措施进行改良提升,达到水田耕种条件。

  补充耕地项目效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重在后期管护。为确保全县新造耕地不出现耕地撂荒、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于都县要求项目区所在乡镇签订管护协议和责任书,落实管护、耕种责任,根据验收地类分别种植水稻、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确保作物长势良好;同时,成立督察组,对项目区种植作物种类、耕种率、作物长势、水田水量、旱地田垄耕作纹理等情况适时开展专项督察并问责。石城县对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的责任主体,分3年分别给予每亩1000元、1500元、2500元的栽种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各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有效形成了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长效机制。

  多管齐下 良田必须用来种粮

  “粮食种得多、种得好,还有奖励。”今年,南城县在全县粮油生产暨水稻制种工作动员大会上,对去年粮食生产中双季稻种植先进个人、杂交水稻制种先进个人颁发了证书及进行现金奖励。

  “为防止耕地流失,就得让保护耕地的群众获得实惠。”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防止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水田当旱田种等情况的发生,全省不少自然资源部门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统一流转经营新增耕地,确保“耕地姓耕、水田姓水”。

  在我省,不少地方还采取了动员农户复种、村集体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方式,引导各县(市、区)将良田用于粮食生产。比如,吉安县采取个人承包、村委会兜底耕种等方式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对愿意耕种的,签订管护耕种合同进行耕种管护,按照合同直接拨付管护资金;对不愿意耕种的,由施工方或村委会按补助标准负责耕种和管护3年,然后再将已耕种的熟地移交给农户,确保每个地块都有耕种主体。贵溪市由农粮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农作物特别是旱作物的种植,确保种植的农作物有收成。乡镇与农投公司、种粮大户、农户签订管护协议,提供“全程托管、菜单式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等土地托管协议,进一步保障农作物耕种质量。

  当前,由于种粮收益比较低,我省仍有不少地方存在耕地上种植脐橙、蜜柚、油茶等经济作物的非粮化现象。耕地流失容易,要补回来却很难。对此,我省在去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耕地保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园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肃整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通过整治,全省恢复耕地10.17万亩;增加补充耕地指标9.92万亩、水田指标10.45万亩。我省专项整治做法和成效获得中央有关部门的认可。

  人防+技防 强化执法督察监管

  作为“乡级田长”,瑞昌市洪一乡乡长高兴柏每月都要下到田间地头,看看有没有耕地被占用或撂荒。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去年4月,瑞昌市将28.7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纳入网格管理,构建起市、乡、村组三级“田长制”组织体系,对违法占用、破坏耕地现象进行无死角巡查监管。其中,市、乡(镇)“田长”均由当地党政一把手担任;村组“田长”发现违法占用及破坏耕地行为,须在1小时内上报情况并及时处置。瑞昌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琪介绍,目前,该市正在开发“田长”移动巡田APP,待移动巡田APP正式上线运行后,“田长”可通过移动巡田APP定期上传巡田记录,再由市、乡(镇)、村逐级督促整改。APP后台将每天为各级“田长”推送遥感监测疑似图斑,村级“田长”现场核查后即反馈结果,可以实现耕地保护高效监管。

  “如果单依靠人工巡查耕地,容易存在疏漏,效率低下,难以做到全面精准覆盖。”九江市为尽早发现问题,依托自然资源综合监测应用平台,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铁塔视频、无人机、地面巡查、互联网舆情和群众上报的“空天地网”立体化监测网络,动态监测监管耕地上的各类占用行为,为促进“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提供了科技依据,全力防范占用、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洪一乡已累计识别疑似耕地类问题线索2600余条,发现并处置耕地问题线索近2000条。

  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我省建立了遏制违法建设占用耕地行为的“五项机制”,充分运用多元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加强卫片执法、耕地监测和日常巡查监管,对新增违法建设占用耕地问题早介入、早发现、早制止,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建立违法用地预警提示机制,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等重点敏感问题专项整治,有效遏制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去年,卫片执法发现全省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较2021年下降78.86%,自国家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全覆盖以来,我省连续15年实现国家层面“零约谈”“零问责”。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省自然资源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实措施、更新创举,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以耕地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骆岩岩 何振林 于履锴/文

  (图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提供)

  图片说明

  ① 樟树市店下镇枫林村3500亩高标准农田丰收景象。

  ② 全南县龙源坝镇寨下村,一辆插秧机穿梭在“旱改水”项目田间来回作业。

  ③ 湖口县武山镇万亩水稻高产田。

  ④ 瑞金市谢排村的低效旱地,在完成“旱改水”后,农民喜获丰收。

  ⑤ 九江市柴桑区江州镇万亩麦田喜获丰收。

  ⑥ 莲花县吉内得国家稻田公园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江西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述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第07版:综合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产经
   第12版:专题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