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下来 “恰”碗茶 听着戏 把理讲

  “大碗茶”理论宣讲走进古城。

  “大碗茶”宣讲队员表演间隙与同学们热烈互动。

  万载古城茶馆里,不仅有百年茶香,还有时代强音。

  □ 李 戈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本报全媒体记者 梁 健 

  一方舞台,数套桌椅,伴随着大碗茶的缕缕幽香,一场场“理论+文艺”的宣讲活动在老祠堂的戏台上接连上演。台上演员或唱或跳,台下群众一边喝茶,一边听戏,在鲜活俏皮的俚语方言中,文明新风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近年来,万载县创建“大碗茶”理论宣讲品牌,打造万载“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吸纳群众参与,鲜活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日用而不觉”的常态化宣讲中让群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百姓生活里落地生根。

  大碗茶里的红色基因

  仲夏的山峦,草木葱茏,满眼青翠。

  2024年6月19日,万载县仙源乡(旧称“小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王家祠堂里,一节别开生面的“大碗茶”理论宣讲“微课堂”正在进行。“90后”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宣讲员陈胥将一张泛黄的《工农兵》红色报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排排横条长凳上,坐满了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聚精会神听讲的群众。

  1932年4月15日,湘鄂赣省委机关报《红旗》报在小源王家祠堂创刊。带着油墨芳香的报纸新鲜出炉,不少群众和红军战士聚集在祠堂里,争相传阅。

  红旗报社旧址的后厅正中,就是被苏区群众称道的红军戏台。它既是当年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给军民宣讲革命知识的讲台,又是省级机关和部队文艺团体表演革命戏剧、演唱红色歌曲的舞台。

  1932年至1934年间,这里是苏区群众喝茶看戏的好去处,大伙儿坐在长条板凳上,一边摇着蒲扇喝着茶,一边为红军宣传队的精彩节目大声叫好。

  “1980年7月,万载县仙源乡横岭村田心组的一户村民,在重修祖屋时,从窗户横枋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张报纸,正是《工农兵》报。”陈胥说,报纸为石印,四开二版,施红色油墨,刊头直书“工农兵”三字,版面刊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红军原来这样好》等文章。当时,由于机构、人事变动等原因,此报仅出版两期,于同年底停办。

  “虽仅刊发两期,但它很好地向民众宣传了我党的政策主张,宣示了红色革命政权的建立,使广大民众备受鼓舞,革命热情更加高涨。”陈胥说,当时除了报纸宣传,还会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如标语、口号、图画、演戏、红色歌谣、化装讲演等方式。其中,通过王家祠堂戏台,用大碗茶式的方法做宣传鼓动,尤为鲜活亲切,使很多革命主张家喻户晓。

  王家祠堂,从此种下了“大碗茶”理论宣讲的基因。如今,时空仿佛穿越,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场景,红色宣讲的朗朗之声,在祠堂久久回荡。

  茶馆有浓浓烟火气,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万载县的茶饮文化有上百年历史,去茶馆喝茶是当地群众喜爱的生活方式。”万载县社联副主席袁鹤鹏说,自2019年开始,万载县以“大碗茶”为载体,将城市最繁华地段——万载古城的从泉茶馆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作为“大碗茶”宣讲的主阵地。“喝茶”“看戏”“学理论”的茶馆,已然成为传播党的政策的前沿阵地,切实走进了群众生活。

  万载组建了12支“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契合群众生活习惯,以茶为媒,利用茶余饭后和周末时间常态化开展宣讲,吸引了大批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如今,走进古城茶馆,飘荡的不仅有传承百年的茶香,还有大政方针、凡人善举的时代强音。

  坐下来、“恰”碗茶、看场戏、听宣讲。群众相聚于茶馆,用一盏茶的时间、听一场微宣讲,让“流量”变“留量”。一道凝聚人气、汇聚民心的亮丽风景正在形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月14日,万载县赤兴初级中学开展了一堂生动热烈的思政课。

  万载“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龙河之声艺术团带来的思政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情景剧《江姐的托孤信》《万载好人故事》《防溺水歌》等内容。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被精彩的故事感染。“江姐的故事从小就知道,这次感觉江姐就在我身边。”演出结束后,赤兴初级中学的孩子们和江姐扮演者积极互动,表露心声。

  王超英,龙河之声艺术团团长,退休前任万载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2013年退休后,她怀着极大的热情,加入“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几年来,艺术团吸引了150多名团员,编排了快板、小品、诗朗诵、情景剧等100多个节目,公益演出足迹遍及城乡各地,深受欢迎。

  “基层理论宣讲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开展到哪里。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一开始我们也没主意。”王超英说,大家摸索了很久,最后结合县文化馆、文艺爱好者们文艺创作的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结合到宣讲节目中,然后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并在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乡贤“五老”等群众典型中挖掘和培养宣讲能手,让“大碗茶”理论微宣讲不断“声”入人心。

  张包春,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村民,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7月1日上午,在张包春家一楼的“好人工作室”,10多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齐聚一堂,一边喝着张包春亲手泡好的大碗茶,一边听他宣讲题为《坚守底线,忠诚担当》的廉政党课。课后,他还为大家放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

  31年里,张包春走遍万载县17个乡镇206个村(社区),义务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各类宣讲2万余场次,40余万群众从中受益。“对待群众就要像春天般温暖”,如今,张包春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小分队,他们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等。

  为弘扬好人文化,推动乡风文明,近年来,双桥镇在16个村(社区)打造了“张包春好人工作室”,倡导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曾在龙田村担任10多年村支书、今年76岁的严根圣说:“张包春义务宣传30多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群众,真的了不起!”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中对于群众路线的表述。

  万载“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遵循的,正是我们党常用常新的这件群众工作法宝。于是,人们在茶馆舞台上欣喜地看到,当地的身边好人、百姓“名嘴”、乡贤“五老”、致富能手等纷纷亮相。通过组建贯通县、乡、村三级,多层次、广覆盖、专兼职结合的600余人基层宣讲员队伍,万载打造了“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先进模范讲奉献、创业者讲创新、文明实践员讲新风”的宣讲矩阵。

  不仅在茶馆讲,宣讲志愿服务队还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走进校园、企业工厂、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做好政策解读和思想引导,将理论宣讲延伸到基层一线。

  至今,“大碗茶”宣讲队伍已组织线上线下宣讲300余场次,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创建话题,吸引市民百姓上传相关作品2万余个,转发播放量达2000万次。正是在一次次春风化雨般的宣讲传播中,广大群众受益匪浅,纷纷点赞。

  “理论+文艺”,让宣讲有“形”有效,出新入心

  茶香里,宣讲声情并茂,浸润了党员群众的心灵,激活了文明新风的一池春水,汇聚起了民心民意民情。

  理论宣讲当随时代,做好基层理论宣讲,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环节。如何积极探索方式方法,以乡音传“党音”?如何将“文件语”变为家常话,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记得牢?万载县以此为切入点,打磨“理论+文艺”“理论+故事”等宣讲菜单。通过12支“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和20多家民间文艺社团,围绕“谁来讲”“怎么讲”“在哪讲”,讲全、讲透、讲实,不断盘活宣讲资源、凝聚宣讲力量、拓展宣讲阵地,让基层理论宣讲从风景变风尚。

  以湘鄂赣红色故事为题材创编的花灯戏《李更探监》,在茶馆演出获得很好反响后,又通过保利院线进行全国巡演87场次,现场观众突破10万人次,网络观看人数达2000万人次;《非遗传承:不一样的烟火》《不要彩礼要幸福》等节目也深受群众欢迎,运用快板、花灯戏、三句半、情景剧等民俗文化形式,编排宣讲作品120余个,形成了“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大碗茶”理论宣讲特色。

  如今,“大碗茶”理论宣讲以古城茶馆为中心,以“大碗茶”小舞台撬动“百姓大舞台”,深入农村、学校、工厂等地,开展屋场宣讲、古树下宣讲、红色旧址宣讲等活动。

  “这样的宣讲形式很生动,我们坐得住、听得进。”常来万载古城从泉茶馆“恰”茶看戏的市民张女士表示。

  在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村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上门调纠纷、讲政策。他就是村里的老支书、中国好人胡克丰。

  “我们上峰村是宜春红色名村,是当年苏维埃革命政府的后方‘红三’医院所在地,红色历史厚重、资源丰富。”胡克丰说,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村史,他主动当起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就会第一时间到红色展览馆讲解,年复一年。他还编创了红色歌曲30余首,以万载纸棚山歌独特的“说唱”方式,把革命历史唱给大家听。他收集编写的红军故事《一枚戒指》,曾引发各地媒体聚焦报道,掀起了寻找红军烈士徐垂铨感人事迹的热潮。

  “红军战士不求名利,流血牺牲,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是土生土长的上峰人,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胡克丰说,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宣讲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来,他发起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上峰村分队,踊跃参与红色山歌传唱、红色文化讲解、红色文旅组织等活动。上峰的红色基因,找到了传承的厚实土壤,汇聚起了澎湃的精神力量。

  茶润心田,理润万家;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几年来,万载“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卓有成效,万载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近几年,全县有19名先进典型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19人入选“江西好人榜”,1人获得江西省道德模范称号。

  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王仕国认为:“万载县以‘大碗茶’式‘理论+文艺’的微宣讲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承红色基因,倡导移风易俗,宣扬文明之风,让宣讲有温度,接地气,见神采:让理论有美感,更鲜活,更具体。这样的宣讲,把‘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使理论宣讲‘宣’出了特色、‘讲’到了深处,这样的宣讲,余味悠长、直抵人心,更具烟火味,真正实现了宣讲者与听众的双向奔赴和精神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资讯
坐下来 “恰”碗茶 听着戏 把理讲
一方砚台里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