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发力 朝“质”攀峰

科技兴赣激荡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项目科研团队讨论技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精准医学中心

  南昌实验室

  2024年第1期“庐山对话”活动院士专家恳谈会

  9月,赣鄱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在灿烂的文化自信里,也在辉煌的科技创新上。

  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省科学技术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搭建平台,延揽人才,特别是2023年至今,江西科技系统深入推进科技兴赣六大行动,明确“施工图”和“进度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资源统筹

  培育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然而,科研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导致一批科技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近年来,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顶层设计,树牢“科研即产业”理念。针对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加强分析研判,启动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

  围绕产业集聚,加强资源统筹。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覆盖的产业领域为重点,从优势重点产业总体布局着手,协同产业主管部门,一体化梳理,分阶段实施,通过“梳理问题-找准团队-调配资源-解决问题”的组织实施路径,解决产业一线问题。坚持“项目来源于产业一线、平台搭建在产业一线、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人才培养在产业一线”原则,纵深推进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进项目、平台、成果、人才等一体化布局。

  提升资金绩效,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突出科研供给的产业导向,优化项目前端、中端、后端组织实施机制,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财政资金投入绩效,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结果。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锻造“科技尖兵”

  实验室体系建设是补齐我省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短板、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环,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省积极策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调整布局,对外大力争取、对内系统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

  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今年以来,积极在航空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目前已获批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家。

  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布局。南昌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加快筹建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省实验室。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172家。

  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对2019年、2020年认定的27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江西德上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3家单位被评为优秀。

  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超级计算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升级,算力规模达2000万亿次。加快江西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入网仪器4874台(套)、服务机构247家。

  扩大人才“蓄水池”

  激发创新“源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我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创造力有效提升,以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为目标,着力扩大科技人才“蓄水池”,构建有鲜明江西特色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

  加强科技人才引育。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赣鄱俊才-赣鄱英才-国家级科技人才-院士”梯次引育体系。扎实做好国家人才计划申报推荐和跟踪服务工作,对口推荐143人申报国家有关人才计划,其中国家人才培养计划10人进入会评。配合做好赣鄱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申报和宣传解读工作。

  厚培青年科技人才。优化赣鄱俊才支持计划,在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中增设青苗人才(学术类、技术类)赛道,扩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项目”遴选规模,2024年拟立项支持海外人才88人,增长4.8%。落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九条举措,增设省青年类科技奖,设立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直接”与“滚动”支持机制。

  强化科技人才交流。举办“庐山对话”“海智惠赣鄱——诺奖得主江西行”等活动,邀请医药卫生领域院士及行业专家来赣交流访问,现场对接技术需求,面对面指导解决问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1420名技术人员到91个县(市、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服务。启动开展“科技副总”先行先试工作,搭建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

  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催生“江西造”“江西研”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我省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以重点领域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链式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示范能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发挥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开展产业链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航空、稀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江西造”“江西研”重大创新成果,我省主持参与的5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制定出台《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打造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省、市、县、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协同服务网络,以强化“服务端”为突破口,建设“1”个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M”个设区市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N”个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全面提升江西区域创新水平,在科技创新中促进更多的成果转化。

  联合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评价机制。首次举办科技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建成国内首个省级科技创新产品直播数字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开展数字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在鹰潭市举办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集中展示数字技术创新成果160余项,有效提升“智联江西”和“数字江西”影响力。

  以改革促发展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

  2023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0.2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6位,较2012年提升9位,是全国提升位次最多的省份。

  众所周知,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环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如水,水深鱼大,水清鱼跃。近年来,江西科技系统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

  夯实科技领域政策制度。修订《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举措,增强科技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台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若干措施,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

  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攻关,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能力。

  强化科技监督与科研诚信建设,倡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产出真成果,投入要问产出、花钱要问绩效”的创新文化,完善省市联动监督检查机制、季度监督检查机制并定期调度整改,持续推进监督信息平台建设,严格落实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联合惩戒机制,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乘风破浪再扬帆,砥砺奋进谱新篇。江西科技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大会要求,结合“大抓落实年”活动,向“新”发力,朝“质”攀峰,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积极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江西力量。

  (本版文图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科技兴赣激荡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专题
向“新”发力 朝“质”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