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建这个馆,值了!”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

  在芦溪县芦溪镇山下村,有一家由村民刘思启创办的“萍乡陶瓷博物馆”,馆内藏品之丰富、种类之齐全,令慕名而来的各方人士赞叹不已。

  8年苦心经营,这家私人博物馆一路风雨兼程,既记录着一段文脉的流传,又承载着一名藏家的真情。

  与瓷结缘近30年、藏品近7000件,在萍乡的文玩圈,刘思启因痴迷收藏陶瓷小有名气,且对陶瓷文化颇有研究。在了解到芦溪的制瓷历史后,他利用自家房屋创办陶瓷博物馆,让更多人知晓芦溪瓷。

  2016年,刘思启邀请萍乡市博物馆文物专家对他的数千件藏品进行鉴定,一一分类陈列布展,开办“萍乡陶瓷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萍乡陶瓷博物馆”共有四层,分为陶瓷展区、红色展区、奇石钱币展区和民俗展区。其中,陶瓷展区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展示了从战国以来,特别是从宋朝到民国时期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和上埠镇萍瓷公司生产的瓷器。这些价值不菲的藏品,无一不是萍乡制瓷业曾历经辉煌的证明。

  建馆容易办馆难。

  对于刘思启来说,创建“萍乡陶瓷博物馆”是一件赔本赚吆喝的事。即使“博物馆”的日常运维成本较高,他也舍不得变卖任何一件藏品。

  刘思启的执着,让一些藏友深为敬佩。“五一”期间,重庆藏友聂超驱车千里来到芦溪,为“博物馆”捐赠了一只民国时期萍瓷公司生产的瓷酒杯。

  为支持刘思启的“博物馆”,当地群众也主动“献宝”,馆内有很多村民自发捐赠的藏品。在刘思启看来,这是大家对他的鞭策和鼓励,给了他无穷的精神动力。

  是金子总会发光。

  通过口耳相传,“萍乡陶瓷博物馆”逐渐走红,成为市民深入了解萍乡制瓷历史和底蕴的重要“窗口”。

  芦溪县博物馆副馆长鄢丽认为,“萍乡陶瓷博物馆”的藏品,极大填补了官方博物馆相关类型和主题的空白。她表示:“两馆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办馆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本地资源优化配置。”

  “如今,全国各地的陶瓷文化爱好者来到这里参观,对我们的陶瓷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让我十分欣喜。我建这个馆,值了!”手抚瓷瓶,刘思启话语铿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党建
   第07版:红谷滩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综合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三农
   第12版:产经
明年基本医保待遇保障有何变化
“我建这个馆,值了!”
把地球“搬进”校园
崇义:文明实践润心田
2024南康家具秋季订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