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村里挺好的”

  花卉种植基地内,村民们搬运菊花。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微信号:xyx0602

  电话:13699505140

  “来,搭把手!”

  “装车时小心点,不要压到花枝。”

  “大家加把劲,争取中午前收工!”

  11月1日上午,南昌县广福镇北头村花卉种植基地内一片忙碌景象,十余名村民排成一列,用接力的方式将一盆盆含苞待放的菊花传送到货车上。大家嘴里说笑着,动作却十分麻利。“今天已经装满4车了。”村民龚汉英端起一盆菊花对记者说,“这些是用来办菊展的,你看,都还是花骨朵,等过两日太阳一照,就全开了。”

  今年65岁的龚汉英是花卉基地的老员工,她每天7时就来到基地侍弄这些花花草草。“基地2019年建成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龚汉英说,“我这个年纪,进城也不好找工作,现在有活干、有钱赚,闲时还可以帮老伴务农,在村里挺好的。”

  北头村是“十三五”市级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起来。“以前,年轻人外出务工,年纪大的只能守着田地过日子。这几年,村里建了好几个产业基地,招工没有门槛,五六十岁的都能来做事。”说起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红利,龚汉英的欢喜溢于言表,“除了花卉种植,村里还有种菌菇的、种火龙果的……大家不愁没活干。”

  与花卉种植基地相隔不远的菌菇种植基地内,同样是一派火热景象。温室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草菇探出小“脑袋”,长势喜人,村民们提着篮筐,忙着采摘草菇。

  “我们基地生产的草菇品质好,除了在本地销售,还销往广州、江浙等地。”基地负责人吴振华说,“我们使用的全部是爱尔兰温室大棚,可根据天气调节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可全年出菇,一年产量达36万公斤,产值近千万元。”

  北头村党总支书记罗春华说,七八年前,村集体每年收入只有2000元,大力发展产业后,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菌菇基地增收19万元、花卉基地增收8万元、秸秆回收基地增收16万元……”他给记者算起了致富账,“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8万元,还被评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北头村的华丽蝶变是广福镇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引领乡村向“新”而生、向“兴”而立的生动缩影。该镇党委书记熊敏表示,近年来,该镇以“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为抓手,在全镇大力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特色产业提升,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里现在大变样,我们就像住在公园里。”吴山村霞山自然村村民黄秋水谈起家乡的变化,感触颇深。过去的霞山村,进村入口狭窄、水塘遭受污染、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去年,当地启动“共同富裕样板村”项目建设,小村落发生了大变化。

  “在拆除农房违规搭建时,有村民不理解,我们发动村民理事会、党员志愿者等上门入户做工作,给老百姓讲政策、谈好处,大家都逐渐理解配合了。”吴石村党总支书记吴金明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村里邀请老党员、新乡贤、村民代表等,召开“三有”协商议事会,充分征求民意,最终确定围绕当地水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因地制宜改造废弃水利设施、架设石砌桥梁、打造循环人行步道,形成古色古香、富有乡土气息的小桥流水景致。“这个步道修得好,我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走一走。”黄秋水说,“咱们村现在环境这么好,很多跟着孩子进城生活的老人又回来了,大家都说,在村里生活挺好的。”

  在广福镇,十几年前,村民们顺着泥巴路出村,进城讨生活;这几年,土路变身柏油路,不少人又回到了村里,撂荒的土地也再次萌发出新绿。“今年过年回家时,发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就留在村里做事,不但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庭,我在村里挺好的。”北头村村民罗文静在外“漂”了数年,返乡后,在村里的无花果基地找到了新工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平安资溪”的平安之道
~~~第755期
~~~
遂川县珊田村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综合
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来办
党报帮你办
找准发力点 答好“生育卷”
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样
洒水车“喝”再生水
“我在村里挺好的”
“四长联动”共护林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