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过生 曾晓辉
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要求“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守正创新是确保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弄清楚“守什么正,创什么新”这一问题,对我们把握并坚持守正创新这个重大原则,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
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只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改什么、不改什么,改哪里、怎么改,都需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中就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并依据当下中国具体实际,强调“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提升为“党的全面领导”,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时赋予“党的领导”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在深刻理解改革的动力问题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是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明确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对改革的目标保持清醒的认识: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价值取向。要系统理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激发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以及对敌人实行最有效的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属性,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大力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使人民的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人民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的创新创造越发生机勃勃。
▌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用创新激发动力与活力,在创新中跟上时代、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可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
推动理论创新,要培养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关键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实践创新,要在“深”和“实”上下功夫,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实效性,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改革和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制度创新,要树立制度优先的战略理念,培育制度创新观念,注重制度建设的效益、成本和安全等问题。推动文化创新,要推进深层次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新机制,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效益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守正创新,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善于顺应时代、紧跟时代和引领时代,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带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建设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此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其他改革,再次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二者协同发力、互相成就,把“两只手”各自的特点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旺盛生命力。
(作者分别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