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贤平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一书,近日在全国发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治水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治水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治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我国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回答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治水中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体现了党中央对治水问题的顶层设计思路,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要坚持节水优先,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在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要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实现全要素、全流域、全过程治理,将系统观念贯穿治水的全过程全方面。要坚持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力,既重视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使二者相互促进,增强水利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治水文化。中华民族有着善于治水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建成的都江堰,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它的工程布局、治水理念等都是中华优秀治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修建了众多水库、渠道和灌溉设施,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建设荆江分洪工程,以及大规模的治黄工程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投运,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和实践已充分表明:凡善治理国家者必以治水为重,水利兴则天下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中华优秀治水文化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重视因势利导进行水治理。要深刻领悟治水文化的精髓,既继承古人用水治水的思想智慧,又发扬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等党带领人民在治水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快推进现代化国家水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蕴含的战略考量、深厚情怀、思路主线、科学方法,必须进一步构筑水网主骨架,畅通水利大动脉,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一是以建设国家水网为导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要依托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加强重点调蓄工程挖潜和建设,搭建国家水网之“纲”“目”“结”。二是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以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字模型为核心,对水利建设进行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实现对治水工程的实时监控、联合调度和风险防范,提升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健全水利标准体系。要通过规范水利勘探、建设和运行,不断查找空白弱项,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水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助力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治水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水安全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水思路为指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治水文化,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