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 邓 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均存在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相对差距不断缩小,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区域比较优势持续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等等。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发展机制。一是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协调融通。着眼“全国一盘棋”,注重“四大板块”与“五大国家战略”间的衔接,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与整体性,推动区域间由资源竞争转向竞合并进、协作分工,强化东部地区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打造中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探索打造西部大开发新引擎,加快东北地区全面可持续振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一方面,优化跨区域间产业互助机制。创新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建设运营模式,处理好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利益协调关系,推动“双向飞地”深层次合作发展。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促进科技合作与产业协同相结合,发挥“链主”企业带团组队的优势,构建“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东部转移+中西部转型”等模式。另一方面,推进“硬联通”与“软联系”一体化并举。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着力完善“空铁水公”和新基建等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跨区域衔接,加快形成现代化、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三是完善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抓手,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立”的层面,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构建全国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制度开放行业标准;在“破”的层面,着重打破各类准入的“硬封锁”、拆除隐蔽性更高的“软门槛”,强化市场竞争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内跨区域要素自由流通机制。

  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智能生产力范式下的生产力变革,本质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直接决定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底色。优化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必须走新质空间一体化发展之路。首先,加快构建全国新质基础结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风光储、算力中心等布局,建立健全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的全国网络体系,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形成设施能共用、数据能共享、服务能共通的新格局,建设新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次,加快新质生产力地域专业化分工、优势化合作。东中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各个地区要素禀赋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尊重人口流动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深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积极“抢位”“错位”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一是提升县域“自我造血”功能。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立足县域资源与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加快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化、全产业链式发展。二是增强县域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改造县域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三是强化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利用城市发展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支撑、优质的人才供给。要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聚集优势资源。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保存好乡村历史风貌,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构建现代都市与秀美乡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城乡发展新形态。

  (作者系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砥砺奋进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牢牢把握守正创新重大原则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