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邓全生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 雍

  近年来,南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选择把青春根植在广袤乡野,利用知识能力和勤奋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2018年6月,大学毕业生丁佳逸回到家乡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开始建厂栽培菌菇。为了实现菌菇产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丁佳逸不断创新食用菌生产模式,牵头研发生态循环智能菌菇培育房和节能保温大棚两项新型实用专利。利用新技术,他在种植区的空白处巧妙构思加入种植架,形成一个单向食物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质量和氧气含量,提高菌菇产量和质量,使工厂化栽培模式更加科学和规范。同时,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菌菇栽培过程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与控制,16间智能菌菇培育房每日产出鲜菇2吨。2024年,丁佳逸鼓励村民一同种植香菇,并给予技术、场地和销售等方面的帮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

  乡村代有才人出,大学毕业生们通过自己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作为,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

  “现在种田和几十年前可不一样了,要用科技化、智能化的手段,还要有敢闯敢干的‘新农人’。”在江西达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雷看来,新时代发展农业要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2015年8月,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徐雷回到家乡青山湖区,创办江西达多科技有限公司,将新理念、新技术实践于田间地头。他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农业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乡村,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大学毕业生们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听到村民说起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增收困难,就想回农村做点事,把优质农产品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青年创业者罗文轩这样说。

  2023年7月,罗文轩大学毕业。得知新建区石埠镇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系列帮扶活动,以产业为依托,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他当即决定在石埠镇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创立江西鸿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年多来,在罗文轩的带动下,村民借助电商,每天采摘的芦笋在两个小时内就能销售一空,销售额达2万余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南昌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引导和帮助这些返乡创业的青年更好发挥出自己学习能力强、知识更新快、头脑灵活的特点,为乡村振兴赋能,在农村广袤土地上谱写人生精彩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让“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致力民生改善
为“老幼共融、全龄友好”模式点赞
南昌中华老字号创新焕发生机
进贤推动法律宣传进乡村
以前出门找客户 现在客户找上门
青云谱区志愿服务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