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傩新生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 影

  1月23日,南方小年。萍乡市湘东区彭国龙工作室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彭国龙,正和儿子彭增协聚精会神雕刻傩面具。过了许久,一副副造型古朴、神态各异的傩面具呈现在游客面前。

  冬日暖阳,湘东区麻山镇汶泉村,一支傩舞队正在排演节目,大家和着喜庆的锣鼓欢快起舞。“为了迎接春节,我们组织编排傩舞剧,展现给游客。”湘东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副主任何亮说。

  在湘东区,流传千年的傩面具和傩舞渐渐与文旅融合,展现出独特魅力。

  技艺传承

  记者走进彭国龙工作室,浓郁的樟木香扑面而来,捶打钉凿声不断。“年前广东、福建订单多,有的傩舞队需要傩面具,有的收藏傩面具。”彭国龙表示,傩面具以樟木为原料,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材、雕刻到打磨、上漆,有18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慢工出好活。

  彭国龙13岁时,他的父亲教他画傩。从绘画到雕刻,彭国龙感受着傩的特色魅力。

  2006年,湘东傩面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彭国龙和陈团发、赖明德等其他传承人被派往北京、上海等地进修。经过美术、艺术、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他们对非遗有了更深的了解,手艺也更加精进。

  回到湘东区后,彭国龙等人“老带新”传授技艺。何亮介绍说,他们为了更好地传承傩面具雕刻技艺,不定期举办湘东傩面具雕刻培训班。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前往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参加文旅产品展销会,积极展示傩面具和湘东傩文化。

  “你看,这个面具的形象更和善、漏雕更多,上的是清漆,更凸显了樟木的原色。”彭增协说,他和父亲一直在进行傩面具技艺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和不同人群的需求。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提升了湘东傩文化的知名度。”何亮表示,2006年以来,韩国安东市议会、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考察团、法国意象艺术节组委会等海外机构和人士来湘东交流傩文化,傩面具雕刻技艺成为国际人文交流的一个窗口。

  发展创新

  “平时在外地务工,回家过年最期待的就是跳傩舞。”麻山镇汶泉村村民黄和斌表示,家乡的傩舞深植他儿时记忆,长大后,他成了村里傩舞队一员,湘东傩舞也入选了萍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麻山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春节期间的傩舞表演,成为游客亲身体验傩文化魅力的重要一环。“演出中,游客的赞赏让我非常自豪。”黄和斌说。

  临近春节,何亮忙个不停,一边忙着筹备年后开拍傩文化微短片,一边邀请导演指导创排傩舞剧。

  “这几年,我们在傩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效果。”何亮说,去年,他们将傩文化植入腾讯旗下游戏《光与夜之恋》,让更多年轻人在喜爱的二次元游戏里体验到非遗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傩文化进校园、傩文化文创产品销售、傩文化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年轻人对傩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萍乡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锋说,去年,萍乡学院舞剧《楚萍傩韵》入选了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年轻人创造力强,他们对传统文化喜爱、支持,将推动傩文化更广泛传播,让傩文化文创产品销售更有竞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冰雪盛宴 热气腾腾
送春联 迎新春
古傩新生
开足马力生产
世纪水岸滨水高定联排样板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