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其
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以人工智能、生物交叉、网络信息、微纳米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飞速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今天,在诸多科技领域,我国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也应该看到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因此,必须认清大势、把握大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稳步增强,基础研究、原创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仍是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除科学布局、合力攻关和加大研究投入外,更需要我们具备创造性思辨能力、严格求证的态度,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求证,不断试验,久久为功。如此,才能不断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科技创新的牵引。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实现由点向面的突破,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当年,在我国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奔着最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从而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坚实基础,赢得了一个较长时间发展的“黄金期”。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临之际,我国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迎难而上,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发挥了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总结成功经验,今后更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前沿目标,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独创独有上取得新突破,以满足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之需。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要尊重人才需求,加大激励力度,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业热情;完善制度和机制,让科技人员心无旁骛,以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生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识才、爱才、用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培育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才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唯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能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创造更多造福于祖国和人民乃至人类的科研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