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勇
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快有快的追求,慢有慢的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1947年,邓颖超同志带领土改工作组到河北阜平县二区细沟村搞试点。午饭时分,有位性子急的同志到伙房,在“馍馍还欠两把火”的情况下,贸然揭开了锅盖,让大家吃了一顿夹生饭。饭后,邓颖超同志在会上针对当时土改工作中出现的“急性病”,以“馍馍熟了再揭锅”这一浅显易懂的道理,启发大家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土改政策,克服急躁情绪,纠正极“左”行为,使与会人员豁然开朗,阜平二区的土改工作也随之得以顺利进行。
“馍馍熟了再揭锅”,邓颖超同志的这个形象比喻,对今天我们干好工作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干工作容易犯“急性病”。催人奋进、多干快干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为求大求快,不顾客观条件地抢时间、赶进度、铺摊子,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可见,快不见得就是好事,慢不见得就是坏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真知灼见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其实,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快有快的追求,慢有慢的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选择快或慢,因时而动很关键。一事当前,需要的是“快”字当先,把握时机,乘势而上,敢干快上。“快”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不懈追求,是干事创业的应有态度。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有如百米冲刺,发展难度如逆水行舟,机会稍纵即逝,不进必然退,慢进也是退。这里的“快”是思想之快,是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是行动之快,时不我待、敢闯敢干,把机遇抓在手上,变成新的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无数事实表明,观望等待,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缓慢,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
做事慢不得,但也急不得。该细工慢做的不能实功虚做,该文火慢炖的不能猛火爆炒。比如科技、教育、人才等基础性工作,具体繁杂又关系长远,考验的是耐心、恒心和专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功才能出细活。又如现实中一些工作看似简单无奇,实则背后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必须下好“慢功夫”,把这些潜在问题解决好,才能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取得好的成效。
“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有快的节奏,也有慢的韵律,制胜之道就在于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快慢相济,缓急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