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璋
一年一度的“双11”活动,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10月20日晚,“双11”第一波预售启动,各大商家纷纷推出优惠活动,直播带货销量再创新高,许多消费者也随之纷纷下单。
“双11”受到瞩目,并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购物狂欢节,主要原因就是商品价格比平常便宜。然而,如今的“双11”仿佛变了味,不仅玩法让人眼花缭乱,就连核心要素——“折扣价”都变得虚虚实实,难辨真伪。
笔者在某视频平台看到,今年“双11”启动后,有网友整理了天猫平台上的200多件商品链接,主要涉及化妆品、衣服、生活用品等,发现其中70%以上都是先涨价、后降价。消费者领完平台和商家各种补贴后,价格基本与平时价持平,甚至更高。
网友通过分析发现,有的品牌常年都有活动,“双11”“618”“女王节”“开学季”等等,一年有半年都在打折,单论价格,消费者很难享受到真正的实惠。还有很多商家利用“双11”推出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就送海量赠品的活动,吸引消费者花更多的钱囤货。
如今,很多人对“双11”的消费热情正在降温。经历过多次疯狂“剁手”后,大家最终明白,购物车中很多商品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往往是在商家的卖力宣传下,抱着“不买就吃亏”的心态下单,一些商品甚至放了一年都没有用上。
那么,“双11”期间买还是不买?笔者认为,无论何时,消费始终应该保持理性,在特殊的时刻尤其要擦亮眼睛,弄清规则,按需购买,避免盲目凑单。遇到不明白的一定要与客服多沟通,并保留聊天记录。消费后,还要留存消费凭证、商品保修单据等,一旦有问题要勇于举报,依靠合理合法的渠道维护好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