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潦河灌区叩开“世遗”大门

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的潦河灌区乌石潭陂

  本报记者 邹海斌 文/图

  11月26日,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摩洛哥公布,江西省潦河灌区成功入选,为我省再添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潦河灌区是如何叩开“世遗”大门的?近日,记者走进潦河灌区,探寻这个古老灌区的千年传奇。

  三座古陂

  冬日里,清清的潦河水,静静地流淌,似飘舞的玉带,在沃野田畴中蜿蜒。

  蒲陂、乌石潭陂、香陂,古人沿潦河自下而上梯次置陂,三座水陂相距仅8公里,见证了潦河流域千百年的变迁。

  潦河发源于九岭山脉,属修河一级支流,分为南、北潦河,北潦河又分南、北两支。潦河灌区引水河流为潦河。

  据考证,潦河灌区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奉新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记载,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修建蒲陂(现称北潦闸坝)。

  随着农业灌溉需求增大,明成化十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古人又在蒲陂上游依次兴建了乌石潭陂(现称洋河闸坝)、香陂(现称解放闸坝)。

  这三座古陂,自唐、明、清延续至今,将涓涓潦河水引入奉新、靖安和安义县境内,灌溉着33.6万亩农田,养育着一方百姓。

  顺应自然,人水和谐,潦河上的三座古陂有垄口、阀道等设施,以利泄洪减少坝体受力,便利水运交通和鱼类洄游,维护了河流水生物的生态。

  近1200年的蒲陂、500多年的乌石潭陂、200多年的香陂,潦河灌区历经千百年的洗礼,造福着一方百姓,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灌溉工程遗产。

  省水利厅、国家灌排委专家来到潦河灌区,现场察看潦河古陂遗迹,认为这是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系统工程。

  治水智慧

  古人深知水旱利害攸关,自古就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依水建坝筑堰的优良传统。这三座古陂,见证了潦河流域古人的治水智慧、人水和谐。

  “唐太和中,乡人当其折处,凿渠导水,为蒲陂堰,受河流以溉田,凡千余亩。”这是关于蒲陂的最早文献记载。

  “筑土堤计长三十里,防其泛滥,为闸十六,以时蓄泄。盖自唐至今,为有利乡千余年矣”。当地乡绅对蒲陂进行修葺,使用松樟固基,块石填筑,“三合土”涂刷坝面。

  “自成化十二年,从善乡(今奉新县干洲镇)余鼎汉请于官,率本乡民户,凿石山嘴,通河流,行三四里许,至从善灌田万余亩,一乡赖之。”

  清乾隆十六年,当地民众修建香陂,同治三年,在沿山旁凿石开圳200余丈,始得通流,灌田7000亩。

  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潘澎告诉记者,这三座古陂凝结了古人智慧,由下而上依次筑坝引水,自流灌溉,体现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性,选址注重因地制宜。

  三座古坝工程选址均在河流弯道处,可增大陂堰蓄水面积,减少水流对陂坝的冲击力。乌石潭陂利用河中巨石筑坝,陂坝泥沙淤积少,不用“淘滩”,对坝基的危害较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潦河三座古陂与现代的拦腰横切筑坝不同,均属于非正交堰坝类型,即在潦河河道中斜弯曲线筑陂,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九岭山脉多山洪,来势凶猛,没有钢筋水泥的潦河陂堰,极易被洪水摧毁。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洪水来袭,非正交堰的堰上水头更低,从而堰坝受到的水流剪力更小,有效地提升了堰坝的生命周期。

  古人修筑蒲陂、乌石潭陂、香陂,均采取非正交堰坝技术,有意延长了堰坝的长度。潘澎说:“虽然表面看起来耗费了更多的筑陂材料,实际上减少了人造工程对大自然的干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靖至乌石潭,潭之中兀然巨石,砥柱中流,乡民因之为陂,乘地势而重以人工,由大河激水已入圳,圳外逼近河干,护以长堤,植木成林,郁然深秀。”

  依河中巨石修陂,在河道与圳渠间护以长堤,植木成林,足见古人的治水智慧。如今,乌石潭陂依然在发挥灌溉、发电作用,长堤变成了“古陂群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堰会”管水

  水资源是公共资源,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也历来属于公共事务。我国传统农业水利系统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官修”“官督民修”和“民修”等不同类型。

  潘澎告诉记者,潦河三座古陂均属“民修”,体现了“率请于官,民修主导”的水利管理演变过程。潦河灌区的古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开创并完善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利管理制度,建立乡规,订立民约,和谐管水。

  为长久计,蒲陂《堰关》一书设有章程,履亩丈田,购买三十亩田作为蒲陂每年的维修费用。乌石潭陂灌区建有“堰会”,设立堰长,并可世袭。

  2012年4月,西潦管理站职工在巡查渠道时,在靖安县仁首镇庵里地段发现了一块清同治五年的石碑,刻有用水章程契约:

  “乡有定例,名有章程,若不铭石,何能禁止。每年清明日起,分上中下字号。上字田,清明日,日出放水,日没付中;中字田,日没接手,日出付下;下字田,日出接手,日没付上。”“乱放水者罚钱一千六百文,把车下圳罚钱一千八百文。”

  乌石潭陂的渠道,水分为南北两圳,南边灌溉靖安农田,北圳灌溉奉新农田。因北面地势较低,古人在北圳放一焉木抬高地势,并明确“靖水灌靖田,余水灌奉田”的用水乡规。

  奉新县干洲镇是这三座古陂的主要受益乡镇,因“干”得名,正是陂堰的建设,使过去干涸之地,变为丰腴之地,体现了陂堰的生态修复作用。

  潘澎告诉记者,三座陂堰的修建,对粮食产量增长、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推动土地垦殖和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进村落与族群发展。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专家研究发现,潦河灌区核心区干洲镇从宋代的24个村落11个族姓,到清朝增长为131个村落33个族姓,极大地促进了流域土地开发和人口繁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综合功能的大型灌区,已建起了7座引水大坝、7条引水干渠,滋润着靖安、奉新、安义的33万亩良田,守护着这片粮仓。

  为挖掘和保护优秀水利文化遗产,潦河工程管理局抢救性修复了一段蒲陂,建起了乌石潭陂文化园,在香陂办起了“江西省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从灌区工程、人文、历史、生态多个角度,全面诠释潦河灌区的深厚文化底蕴。

  11月,潦河灌区不负众望,成功“申遗”,在世界灌溉工程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昂首奋进新征程 接续奋斗再出发
   第05版:昂首奋进新征程 接续奋斗再出发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文体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财经
   第12版:视线
店小乾坤大
潦河灌区叩开“世遗”大门
袁州区:出实招办实事化解隐患
广昌县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新路径
浔阳区推行依法治水新机制
铅山县:强化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