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知才善用的本领

  朱海涛

  我们不仅要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更要知才善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入关灭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有一次在分析夺取天下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折射出刘邦知才善用的能力,发人深省。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供人才支撑,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我们不仅要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更要知才善用,善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干。

  知才善用,首先应善于知人。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正确地使用人才,首先要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一般来说,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而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一处。要听其言、观其行,既看工作业绩,也看为人处事;既看平时的作为,也看关键时刻的表现;既看当前,也看过去;既看八小时之内,也看八小时之外。要善于到群众中去听真话、摸实情,全面掌握干部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理论水平、实干能力,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出来。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引导干部发扬长处、改进不足,更加顺利地成长。

  要做到唯才是举。唐太宗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人才,便善加任用。唐太宗选拔人才,不以个人好恶、新旧亲疏为标准,也不以门第为限。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任用的人才,不仅有旧日部下,还有往昔敌人,且不乏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比如,他任用的宰相中,有“素寒贱”的张亮,有“孤贫”的马周,有出身“门下录事”的戴胄。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过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皆立下战功。由于知才善用,唐太宗身边汇聚了众多能人,在他们的协助下,“贞观之治”的局面才得以开创。

  要做到量才而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长处与短处共有。陈景润研究数学有卓越贡献,可是他不善言辞,当中学教员差一点被学生轰下台,如果不是被华罗庚发现,并将他调到数学研究所工作,恐怕他难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清人顾嗣协在《杂兴》一诗中指出:“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可见,用人之诀在于用人所长,优势互补。领导者不但要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潜藏的优势,做到量才而用、人岗相适,让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这样人才才能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要拓宽选人视野。选拔任用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决反对论亲疏、唯资历、凭个人好恶用人的做法。比如,资历反映了一个人经历过哪些工作岗位、取得过什么工作成绩,在选人用人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考,因为有时候资历老并不代表德行好、能力强。选人用人若把资历摆在第一位,极容易错过有真才实学的干部,导致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公正。公正用人,事业为上。我们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选人用人的,不能凭个人亲疏好恶来取舍,也不能一味地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更不能把职务作为私相授受的个人资源。用错干部,特别是用错关键岗位的干部,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合适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要坚决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事业顺利发展夯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评与论
   第08版:省城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文化赣鄱·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培养知才善用的本领
为全面建设勤廉江西保驾护航
景区发展应摆脱“门票依赖”
谨防“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
对恶意抢注商标行为说不
让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