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梅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然而,他在金石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却鲜为人知。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讲到了当年住在北京“绍兴会馆”的生活:“S会馆里有三间屋……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
鲁迅一生历经千辛万苦,以个人微薄收人,共搜集到6000多份石刻拓片,其中包括石碑、石阙、石刻画像、石碣、墓志、摩崖题刻、石刻造像以及砖瓦拓片。按年代划分,汉至隋六朝的居多,唐宋以后的少。
自宋代以来,历代均有人对刻石文字进行搜集研究,也有著述,但数量和完整程度均不及鲁迅。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居北京,也是他搜集和研究碑拓的主要阶段。他经常去琉璃厂各家碑帖店购拓片,还将自己所寻的碑拓定出范围,开出目录,请老板们代为搜集。
在广泛搜集碑拓的同时,鲁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当时计划:除通过碑拓文字研究古代的思想文化外,还拟编写一部《中国文字变迁史》,因为仅据六朝石刻,就已充分显示中国文字由篆至隶、楷的历史,诸多文字变迁尽在眼底,可以寻出大量例证。此外,他还想编印一部《汉画像集》和一部六朝碑拓的文字集成,以补历代有关著录之短缺,纠正一些错漏,实现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宏愿。
然而,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1917年以后,鲁迅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新文化运动中,研究碑拓则退为其次。尽管这样,他还利用空余时间,抄录碑刻,详加校勘,且成果丰硕。
1987年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鲁迅辑校石刻手稿》,是鲁迅所拟编录的六朝碑刻文字集成,总计已录795篇,其中包括碑铭文字260篇,造像题记343篇,墓志铭192篇。这些手稿,均用宣纸墨笔书写,字大如豆,其中许多碑刻还曾描摹原碑的书写字体,残缺之处填上方正的缺格(即画上“口”),甚至有些断裂之处,连断边也按原状画出裂痕,并且写出断笔残字。这部手稿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经过了鲁迅艰辛的校勘与研究,譬如,对难以辨认的残碑断拓,每张都要拿起来映着日光一笔一画地寻找字迹。
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精力,鲁迅计划的《汉画像集》《中国文字变迁史》终未编成,只留下了大量精心选存的汉画像拓片。然而,仅以这部《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以及几千份遗存碑拓,也足以体现鲁迅在金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