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之道 茶之美

◀ 《茶经》 陆 羽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望江南》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把好书 说给你听

  纤纤一叶茶,似针如眉、似花如雨,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净化并滋润人的生命。如果说中国人的性格、志趣、习惯可以通过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来体现,那么茶是最为恰切不过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茶经》《望江南》,随着作者的思想和脚步,一起走进茶的世界。

  ——编 者

  一片茶叶的千年文化脉络

  □ 吴黎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茶都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千百年来人间的繁华或寂寥。

  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 《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不仅有了高雅讲究的茶艺,还有了内涵丰富的茶道。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一定礼节、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茶道的内涵很丰富: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也是以茶养德之道,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把当时所倡导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所谓“茶德”,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就是说,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俭朴道德的人。“精行俭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茶德”的滥觞,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茶德源之于茶之品性。陆羽在《茶经》开篇就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叶生长在青山秀谷,吸纳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本性洁净。茶叶在水中重生,水是茶叶最好的伴侣,茶对水的要求很高。《茶经》指出,煮茶之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诗人韦应物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质本洁,不与污水为伍。茶这些自然的本质特性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和精神世界,就成了一种观念和品德。

  品茶乃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活动,体现的是身心与自然的交融和谐。茶文化中的“和”,是规范人伦关系的价值尺度,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助互勉等。茶道中的“敬”,是对客人与茶的敬意,是待人处世的敬重态度。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国人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正所谓“无茶不成礼”。今天,茶已经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媒介,无论是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还是商务洽谈,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其情浓浓,其意融融。

  对古代文人来说,饮茶是一件风雅事,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茶清纯雅致、自然朴实、隽永绵长的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淡泊宁静、清高孤傲的品格,与他们飘逸超然的情趣相契合。当文人在遇到挫折与磨难、心情沮丧情绪低落之时,茶更成了他们抚慰心灵、获得精神解脱的最好慰藉。茶是中国文人的心头好,是中国文人心间的一股清泉。无论是戴昺“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还是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或是徐祯卿“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文人的杯中永远荡漾着茶之性灵。

  与文人雅士一样,老百姓也是吃茶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是老百姓的饮品,只是老百姓自有自己的吃法,那便是求一个简便与爽快。有客造访,坐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上茶。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几乎贯穿于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年龄段,茶馆茶楼遍地都是,泡茶馆则是老百姓消磨时间的好方式,即便市井小民也会常常钻进茶馆泡个茶喝,而街边的大碗茶、路边茶亭的桶茶,贩夫走卒也喝得痛快淋漓、甚是解渴。陆羽在《茶经》中说,假如在山间松林、湖畔郊野喝茶,许多茶具是可以省去不用的,饮茶的程式也可以简单些。

  人在草木间,曰“茶”。茶如人生,苦尽,甘来。人生似茶,冷暖自知,甘苦自辨。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一种沟通心灵的饮品;茶是面对大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岁月酿成了茶的味道,散发出灵魂的幽香。每个饮茶的人,其实都在修行,都有属于自己的茶道。一杯茶,映照出性情,流露出趣味,甚至蕴涵了充满哲思的人生况味。品茶,就是品人生。茶如人生的滋味,有苦、有甜,有浓、有淡,茶如古老的光阴,沉静、缓慢、隽永,茶如历久弥新的情意,悠长、含蓄、执着,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悟茶意、体悟茶境,收获喜乐。正如林语堂所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陆羽以其简洁明了的笔触,陈述对茶文化的深刻认知,展现出经久不衰的茶文化魅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精彩曼妙的茶文化世界。茶不只是一片树叶,它早已流进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至今。在任何时候喝上一杯茶,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寻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今天,我们如果能忙里偷闲,坐下来慢慢地品一杯茶,那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也是对茶文化最好的传承。

  茶香氤氲家国情

  □ 钟 芳

  静坐窗前,手捧一杯春茶,闻着缕缕宜人的茶香,恬淡而宁静。因为喜欢喝茶,我非常爱读有关茶的书。《望江南》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王旭烽推出的近四十万字的长篇新作,也是她心目中茶人系列真正的第三部。作品以宏阔的历史叙事,通过忘忧茶庄第三代茶人命运悲欢的展示,试图将茶的特质升华至我们的民族精神。

  说到王旭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这三部长篇小说组成了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用130万字的篇幅描摹出一幅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其中的第一、第二部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后,王旭烽从浙江省作家协会到国内第一个茶文化学院,成为茶文化学科带头人。她从未间断过关于茶的写作,也从未停止对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新作《望江南》,上承《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下启《筑草为城》,终使“茶人”系列得以完整呈现。王旭烽坦言,这部小说的写作是为了弥补“三部曲”的遗憾。因为“三部曲”写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部应该写新中国成立之后,但当年没有写这一段历史,所以即使过去了二十多年,也要补上。

  《望江南》是王旭烽耗时26年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主要塑造和描绘了一群茶人的形象。作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主人公杭嘉和兄弟姐妹共五个,弟弟杭嘉平以及杭嘉禾,妹妹杭嘉草以及杭寄草。杭嘉和作为家中的长子一肩挑起了传承茶业与守护家人的责任,把广阔的天空让给弟弟妹妹去自由飞翔。日军占领杭州后,他一把火将祖传的杭家五进“忘忧楼府”烧掉,并毅然自断一指,不同侵略者下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的经营和改革下,杭茶不仅实现了机械制茶,还走向了世界,蜚声海外……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其中的每一个人,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兴衰起落的过程,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也昭示着东方茶人立人兴邦的初心和远志。

  《望江南》既是一部家史,也是一部生动而又深刻的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茶文化的科普书籍。其字里行间穿插有种茶、采茶、制茶、泡茶,茶叶传说,饮茶的习俗等介绍。“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时节,芽就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锅里炒,倒进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够狠了吧,但当它被制成世上最美的甘露,然后被喜欢的人一口口地品尝,化为人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最软的、最柔的那部分,是不是说明,最极端的东西都是会转化的呢?”作者写人即是写茶, 写茶即是写人,人的性格命运与茶的品性同构。茶人所蕴含的清新淡雅,坚忍负重,含蓄中和,既是人物形象的亮点和特色,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他们就像是那一片被投入杯中的茶叶,伴随着沸水的冲泡,上下沉浮,寻找各自的安生之处。

  《望江南》弥漫着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正如茅盾文学奖颁奖词所赞誉的:“茶的清香、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合上书页,脑海中不由得涌现出苏轼《望江南》里的那句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只要以坚韧执着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中的苦涩,终能得到美好与和谐,安宁与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光影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民生
   第09版:品鉴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专题
赣版新书榜
茶之道 茶之美
水云间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