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云间的书房

  □ 曾绯龙

  这是永新乡村的一座书房,被文脉之水浸润的书房。

  书房四周,放眼望去,尽为水田,农耕文化的产床。水田一般是方块状,娴静、内敛,似淑女的模样。金灿灿的阳光,像一道瀑布从云层里喷泻而下,在水田上面溅起色彩的旋律。

  穿过书房旁边的民宅,穿过一条条洁净平坦的水泥路面街巷,穿过树林菜畦果园,可以看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水塘。水塘是家园文化符号,水底游动的青鱼草鱼,水面嬉戏的鸭子,是母亲用来犒劳在外游子最心仪的美味。

  远点,便是潺湲而歌孕育民谣文化的小河。偶尔,一群唱山歌的顽童经过,惊动了躲在水草深处的小鱼。它们或浮游,或下潜,或打个筋斗;或用小嘴吹动水面的野蔷薇花瓣,吹出一道浅浅的酒窝。

  再远点,是当地名气响亮的龙溪。溪流蜿蜒呈龙形,从山腰直冲下来,在几块巨石之间,撞出一个深潭,接着流向更大的溪涧,直至江河大海。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曾任户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的一代名臣颜真卿,因触怒宰相元载,被贬为峡州别驾,继而又改任吉州司马。

  一天,他游历龙溪,逸兴遄飞,写下“龙溪”二字,并由当地巧匠刻于石碑。从此,全县文气氤氲,精于翰墨者代不乏人。宋有宗之、萧涛夫,工诗与字。元有冯寅宾,工书法,劲逼钟繇。清举人周肇基精王体,萧辉锦精行楷。民国时期,书法大家刘郁文,有“江西三支半笔”之一支的美誉。到了现代,从县境内走出将军书法家左齐和李真,青年书法家龙友、贺炜炜等人。

  线条在红土地延伸,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老少齐上阵,自写春联,比试书法,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书房外面挑一个开阔处,可眺望一座巍峨高山:禾山。晴天,山顶祥云飘浮;雨天,则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祥云与云雾,是岁月的留声机,留下了这里曾经人声鼎沸名士云集的千古荣耀。

  在唐宋间,禾山与青原、匡庐鼎峙齐名,为江西境内三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座禾山寺(后改名为甘露寺),文清元年(公元888年),西域僧人达奚驻锡于此。后来,有福州吴姓子,沙门的佼佼者,五代十国时来此任住持,僧徒济济。

  又有古籍记载,唐玄宗开元期间,一代名相姚崇曾随母从陕西逃难过来,慕名前往禾山寺就读,并留下优美诗句:“龙溪之山秀而峙,龙溪之水清无底。”后来,又有唐朝另一位名相牛僧儒,以及北宋刘沆宰相在禾山寺就读留迹,寺庙便辟三相堂以纪念。徐霞客也曾踏足,在其游记当中留存文字。

  一位乡贤通晓“龙溪”及禾山寺的深厚典故,深知文化建设、留住乡愁,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她感恩桑梓养育之情,感奋故土深刻变迁,于是像燕子一样奔忙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她积极发起和策划,经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在乡贤联谊会资助下,利用一座闲置圩棚,建成了一座农家书屋。

  书房占地600多平方米,总投资500余万元。书房上架5万余册书籍,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等40多家出版机构、光华基金会及本土作家学者捐赠的。

  书房的名字挺好听:开云书房。它建在永新县台岭乡南汶村,据说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农家书屋,就是放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

  建于水云之间的书房,多像一朵盛开的勿忘我呀!

  芸芸众生,勿忘书香。

  每天,来这里最多的是孩子。那些放学的当地娃,还有赶去附近香文生态园游玩的城里娃,好像一只只小蜜蜂“噗噜噜”飞过来。书香的气息、知识的味道,让孩子们陶醉。

  当然,当地村民受益也不少。农妇李冬梅以前就是一味爱打牌,而今成为开云书房“铁粉”。她说: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看。这里各方面的书都有,随便看,算是补了童年的遗憾,真像做梦一样。

  “拨云见日,开云见天”,我在想,在这里,当大家打开书卷,是不是有一种拨开心中问题云雾,打量大千世界,进而以知识与信息,去照亮梦想眺望未来的美好感觉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光影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民生
   第09版:品鉴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专题
赣版新书榜
茶之道 茶之美
水云间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