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因疫情原因,群众一直宅在家里,工作生活受影响,逐渐出现紧张、害怕、焦虑、排斥等情绪反应,该如何守护心理健康呢?
接纳情绪,关注官方信息
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要时刻告诉自己接纳情绪,不必自责。鼓励从官方渠道适度获取疫情信息,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的乐观。如果对疫情过度关注,反复查看相关内容,反而会加重焦虑恐慌情绪。
正确认识当地政府的管控措施
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各地政府会实行一定的控制出行政策,或是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或是居家办公等。要认识到政府的管控政策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的双赢措施,不要抱怨,减少自己的抵触情绪,学着接纳,学着在这个时候还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树立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发地、自主地选择认同管控措施。
自我调适,身体放松
不论是看电影、听音乐还是进行适当运动均有助于平复情绪,同时还可以采取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帮助平复情绪。居家时间可以读书、练字、运动、画画、做家务等,用积极的行动从恐慌、焦虑中走出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积极应对,相信病毒的阴霾终会散尽,放下焦虑,科学抗疫,护佑心理健康。
给老人孩子更多关爱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特殊性,会对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更为关注,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家人要多跟老人沟通联系,多传递正向情绪,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增强安全感,消除孤独感。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不要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多给予关爱呵护,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主动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家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经过自我调适,很多人可以获得效果,从困扰中摆脱出来。如果经过调整后仍然不能自拔,甚至于变得更加严重,表现出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或慢性失眠症等,或者原有精神障碍加重或复发,可以尽快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