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使风俗淳

——九江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周亚婧

  夏日清晨,瑞昌市范镇源源村河下李中心村,村里留守老人的一天,从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始。

  天才蒙蒙亮,村民小组理事会会长李洪荣和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起忙活开来:“小电驴”马不停蹄地走家串户,把刚从镇上买回来的包子、馒头,按照老人的不同需求一一分装好,送到留守老人手中。

  无论刮风下雨,“爱心早餐”都不会迟到。这背后,是一场正在悄然发生的乡村风俗变革——

  养老之变:一个“老年之家”,吹出孝老爱亲文明新风

  河下李中心村距离瑞昌市区20多公里,常住人口中有近40名超过70岁的留守老人。过去几年,不少青年外出务工。怎样才能照顾好村里的留守老人,破解农村“老无所养”的难题?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2014年,在李洪荣的牵头下,河下李中心村探索出一套村居养老服务新模式,建起了“老年之家”,为老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服务,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父母的群体解决了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家庭背景的老人,“老年之家”采取分类收费:对于困难家庭,只收护理费和电费,伙食费全免;对于一般家庭,根据成本核算收取相关费用;对于富裕家庭,参照正常市场价格收取服务费用。通过“以富补贫”方式,解决基本运营问题,达到维持养老院良性循环发展目的。

  如今,“老年之家”集中供养的老人数量已从最初的3人增长到31人,搭建起老年人交流互动的平台,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也逐渐吹起了一股孝老爱亲的文明之风。

  为了让留守老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的老年生活,村民自发组建起志愿者爱心服务队,为老人提供配送一日三餐、洗涤衣物被褥、日常巡护等服务。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志愿者组织开展孝老敬老、爱党爱国、防骗反诈等主题的文艺表演,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传播正能量。

  河下李中心村从孝老敬老开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顺势而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美德、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分享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通过对“十星文明户”“孝顺儿女户”、红榜和黑榜评选等方式,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营造倡导文明新风、建设文明乡村的浓厚氛围。

  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全面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也让乡村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丧葬之变:一名“关键人物”,讲清“厚养薄葬才是孝”之理

  没有复杂的流程,也没有乐队、“八仙”敲锣打鼓,更没有大操大办的酒席。前不久,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胡桥村老人谢昌兴去世,亲友为他举行了一场简单却不失温情的葬礼,2天后遗体出殡,葬进村级公墓。这是当地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实践。

  “厚养薄葬”说来简单,但是要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规矩说“不”,哪有那么容易?在胡桥村,按照过去的传统,逝者越是年长,葬礼越是热闹,要请乐队、舞蹈队吹弹唱跳等。根据村民的估算,没有七天七夜、不耗费10多万元是下不来的。

  2018年,胡桥村开始推行殡葬改革,进一步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公益性公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摒弃传统墓葬方式,采用更多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倡导72小时内出殡,从破除陈规陋习开始带来风俗之变。

  谢昌兴老人去世后,子女担心如果不按照老规矩办,外地亲戚会说闲话。村两委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得知他们的顾虑后,第一时间上门进行安抚、劝导,解读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同时,对家庭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找到了一名关键人物——老党员谢昌荣,请他配合做通其他亲戚的思想工作。

  谢昌荣是逝者的堂弟,在家族中较有威望。“身为一名党员,要紧跟国家政策,支持村里的工作,带头移风易俗。”他以身作则,与村干部一起,对亲戚耐心劝导。最终,丧礼只有逝者至亲参加,原计划办50桌的酒席改成了6桌,总共花费不到2万元。乡亲们纷纷对这种丧事简办的方式表示赞同。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不断转变旧有观念,滋养着人们的道德修养,使每个家庭和邻里之间关系更加和睦融洽。今年70多岁的胡桥村村民王金水,因病瘫痪在床整整3年,邻居王刘娇不计报酬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陪他聊天解闷,让老人安享晚年生活。王刘娇因此成为当地热心助邻、弘扬文明新风的优秀模范人物。

  “移风易俗,关键在于转变大家的观念。”胡桥村党支部书记余道火表示,村两委仍在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强化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由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责任书,示范引领村民破旧立新,让文明新风尚根植群众内心。

  婚俗之变:一群“乡风文明劝导员”,向高价彩礼说“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聘金彩礼。”九江市柴桑区城门街道“乡风文明劝导员”,今年57岁的程文钢,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当年,他与妻子结婚时,女方家没要一分彩礼,两人一路风雨同舟,相互扶持,共同创业,并育有一对儿女,日子过得美滋滋。

  去年国庆节,他们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结婚了。受到父母的影响,女儿也选择当一名“零彩礼”新娘,小两口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办酒席,旅行结婚。

  “彩礼的多少并不能决定婚姻幸福与否。太注重彩礼和酒席排场这些表面形式,只会加重双方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两个年轻人以后的生活留下矛盾‘祸根’,最终适得其反。”让小两口感到高兴的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双方父母的大力支持。

  程文钢一家节俭结婚的做法,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一些新人开始效仿,抵制高价彩礼,婚事从简操办,主动“为爱减负”。不少家庭也意识到,撕开“面子工程”的伪装,彩礼不是爱情必需品。

  2020年,城门街道在辖区居民中聘请了一批社会责任心强、参与积极性高、阅历丰富的党员和热心群众,组建了一支“乡风文明劝导员”队伍,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和社会治理中。一群像程文钢一样的“乡风文明劝导员”,通过上门走访、日常交流、门前座谈等方式,结合自身经历和故事,把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讲给群众听,让群众看得懂、做得到、乐践行,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的形成。目前,这支“乡风文明劝导员”队伍已有135名成员。

  为实现文明劝导常态长效,城门街道在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了“一约四会”机制,各村(社区)都有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并以优秀的“乡风文明劝导员”为骨干,组建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制订相应的活动章程、服务规范,明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详细标准和流程,实现有专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场所办事。同时,将移风易俗与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理相结合,把高价彩礼之外的其他不文明行为也纳入文明劝导的重点,“乡风文明劝导员”联合工青妇力量共同参与治理,与“两所一庭”联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消除治安隐患,促进邻里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九江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见闻
~~~无人机表演送上光影盛宴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政文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评与论
   第12版:综合
施工忙
图片新闻
“红轨”来了
再使风俗淳
南昌旅游元素绽放长沙
穷山沟变成“富窝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