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足“及时雨” 当好贴心人

看我省如何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在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对成型线路板进行检测。 本报记者 洪怀峰摄
▲技能培训后,罗海春在生产车间成为多面手。

  侯艺松

  本报记者 洪怀峰

  邮箱:404256486@qq.com

  电话:13607089528

  7月6日,记者走进宜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台台智能化生产设备正满负荷生产。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王润龙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保持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在稳住原有700名员工的基础上,还新招了300名员工,他们有信心把企业做得更好。

  王润龙的信心,是我省强化就业优先,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我省城镇新增就业25.32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3.30%;全省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36.58万人,完成计划的76.21%。这表明随着失业保险惠企、提升稳岗返还覆盖率等一系列稳企纾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我省牢牢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下足“及时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水”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76.4万元到账、申报岗前培训获资金36.9万元、申报技能提升培训获资金60万元、稳工补贴5万元到账……7月7日,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主管高盼,统计了一份今年以来公司获得的优惠政策细表,发现9项助企政策给公司带来257.4万余元的现金流。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高盼告诉记者,纾困政策频出,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高盼所在企业的获得感,得益于我省下足下透的稳企纾困“及时雨”。今年以来,我省人社部门在落实中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和我省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28条政策措施的条件下,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就业工作责任落实的实施意见》《应对疫情保主体促就业10条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惠企又利民的政策。

  省就业中心综合处主任柳飞介绍,以实施失业保险惠企政策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494.67万元,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708.75万元,惠及职工1.42万人,另外,提升稳岗返还覆盖率,做到了应享尽享。通过采取“免申即享”方式,对全省6.43万户企业实施普惠性稳岗返还,惠及职工169.24万人。

  一条条暖心的政策,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江西凯耀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说:“我们没有提出申请,也没有提交材料,瑞昌市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以政策找人的方式,让我公司享受到了19.6万元的稳岗返还补贴。”刘强告诉记者,有好政策“撑腰”,企业渡难关就有底气。

  当好贴心人,为企业服务“量体裁衣”

  “项目投产的环评批复了,多亏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贴心帮扶。”7月8日,江西立德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炜,谈及企业即将投产十分开心。

  今年49岁的陈炜是留美博士,去年带着项目回国,在抚州投资办企业。由于陈炜带来的项目与新一代的高性能材料有关,该材料可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和民用领域,但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认定标准,陈炜的项目最初在环评上被归为限制生产类。

  “我们经过认真调研,发现陈炜的项目科技含量特别高,属于最新的高性能材料研究成果科技转化,不能套用现行有关认定标准。”抚州高新区人社局党组成员陈培荣向记者介绍,最后他们决定给陈炜提供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为此跑了环保、科技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历经近一年时间,今年6月9日,终于帮陈炜把环评许可办下来了。

  这种贴心服务深深地打动了陈炜。“从登记注册、租赁厂房到办环评许可等,他们全程为我跑腿。”陈炜坦言,这么好的营商环境,让他可以安心办企业,一期100吨产能即将投产。

  陈炜办企业无后顾之忧,恰恰是我省全方位优化就业服务,为企业服务“量体裁衣”的一个缩影。为落实落细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我省各地人社部门的探索呈“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今年2月,吉安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吉岗即聘”服务平台,目前入住企业达到2300余家,注册求职150余万人,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宜春市则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共享用工平台,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共享员工,解决了部分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用工短暂性富余和临时性缺工的难题。

  除此之外,我省针对企业急需高质量的技术工人需求,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重点产业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制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对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补贴;支持企业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等。

  “企业下单、培训机构接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我们在宜春就开设了‘国轩班’,今后我们企业不用为缺技术人员犯愁。”王润龙告诉记者,一个个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礼包”送到了企业的心坎上。

  员工技能等级

  企业说了算

  侯艺松 本报记者 洪怀峰 

  7月8日,位于吉安市的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钻孔车间内,一台台钻孔机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数控钻机。工艺工程师罗海春走到机器前,仔细检查钻孔机上的叠板数、钻咀研磨次数、钻孔参数……确认所有操作及参数均按照工艺部的要求设定,以保证线路板的钻孔品质。

  “开料、内层线路、压合、钻孔、电镀……”说起线路板的制作工序,罗海春每道工序都“门清”,但以前他却没有这样的本领。今年33岁的罗海春2010年从江西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钻孔这道工序的“专业户”。罗海春说,随着我省“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及自主认定权限下放至企业,他立即报名参加了中级印制电路制作工培训。

  在这期间,罗海春白天上班,下班后参加培训,培训期间还有300元补贴。为了尽快掌握各道工序,他时常利用休息时间一个人到车间去实操,两个月后,罗海春顺利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国家认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开展企业自主认定职业技能等级工作之前,员工要认定职业技能等级,不仅没有补贴,还要支付相关部门的鉴定费,拿证也没有现在方便。”罗海春说。

  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主管高盼告诉记者,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及自主认定权限下放至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工人中长期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目前,公司与罗海春一样有证有补贴的员工有近1500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员工而言,经过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既长本领又增收入。

  记者手记

  海大则鱼巨

  洪怀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百姓而言,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才有奔头。当前,我省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已成为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可以说,要稳就业、保民生,必须牢牢牵住保市场主体这个“牛鼻子”。

  今年以来,受新一轮疫情的冲击,我省广大市场主体遭受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给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挑战。我省各地各部门及时通过降负减费、“放管服”改革等手段,释放政策红利,第一时间梳理形成了稳企纾困的“一揽子”政策,落实落细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各项举措,稳就业的效果如今已初步显现。

  海大则鱼巨。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不断做优发展环境。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宽松环境等举措,让市场主体充分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从而培育更多的新就业增长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政文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评与论
   第12版:综合
郑屋大桥五年未建成 两千多人出行绕路
党报帮你办
银企对接 为企业解难
清淤疏塞 为群众除烦
“禾场”议事 为村民排忧
下足“及时雨” 当好贴心人
学习类软件岂能“表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