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
当下,我国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进入暑假模式。受“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线上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各种学习类软件争相抢占市场。近日却有家长反映,他们为孩子下载的成语学习软件,实际是不要实名认证的网络游戏;自习软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另外软件中被插入大量广告,甚至还有涉黄涉暴的内容,给学生的暑期“线上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家长们反映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学习软件中,也有部分学习的功能,但休闲娱乐的内容更多,聊天室、留言板里乌烟瘴气,公开对骂、征友的信息比比皆是。在笔者看来,这哪是学习,简直是“学坏”。一旦青少年被不良内容所侵蚀,必将贻害无穷。
商人逐利可以理解,但必须讲规矩守底线。面对学生群体,软件开发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能把教育做成了生意,把生意建立在毒害学生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学习类软件下载的平台方更应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责任落实,发现“表里不一”的问题软件及时下架。
更为重要的是强化执法监管。执法部门应对学习类软件开展专项治理,依法去除软件里捆绑的商业化、娱乐化、涉黄涉暴广告等,对屡教不改的软件采取下架或顶格处罚等措施,营造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促使学习类软件回归本真,还学生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