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秘的“傩”

少年表演“小鬼爬杠”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文/图

  “万载的傩戏演出非常精彩,从傩戏道具、表演的节目和演员的精神状态都能够看得出来。”11月5日,万载县潭埠镇池溪村,一场古朴的傩舞表演,热闹了整个村子。这让现场观摩的中央戏剧学院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朱联群颇为兴奋。

  11月4日至6日,“第三届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万载县举行,50余名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察,研讨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傩舞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万载傩舞源于傩祭,始于元朝晚期,兴于明、清,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个流派,有着600余年历史。

  虽是满头银发,说起一支支乡间傩队,万载傩舞非遗传承人刘凤初,却是如数家珍般兴奋。她告诉记者,“开口傩”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保存了傩舞艺术,又具有戏曲特点。2008年6月,万载“开口傩”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傩,又叫跳魈,是傩舞的重头戏。万载傩舞古朴而神秘,动作讲究方、圆、扁、仄,保留了傩祭的古朴,共有开山、走地、先锋、功曹、小鬼爬杠、鲍三娘花关索、团将等十七出戏。

  为向远道而来的傩戏专家学者展演展示,万载县株潭镇桐树江傩队、潭埠镇沙桥傩队表演了傩舞。古朴的傩衣、傩面具,粗犷的傩舞动作,完整而独特的配乐……惊艳了傩戏专家学者。

  刘凤初娓娓道来,万载的傩队以姓氏为主,桐树江傩队的表演沿袭了赣西北的风格,但节目略有不同,其中一个节目既有土地公、土地婆,还有一个土地仔。“桐树江傩队的老艺人一茬接一茬,只是现在有些青黄不接。”

  “潭埠镇池溪村沙桥傩队是万载县目前传承得最好、最活跃、保存东西最好的傩队。”刘凤初告诉记者,他们常年活跃在乡里,老中青相结合,节目非常精彩,很受村民欢迎。

  潭埠镇池溪村,4名少年扛着竹竿,1名红衣少年翻身上竿,娴熟地表演“小鬼爬杠”,敏捷而惊险。省民间音乐家协会副会长孙立新说:“傩是一种古老的戏,我们惊喜地发现,万载傩文化传承人中有了活泼的少年,很值得点赞。”

  衣少年翻身上竿,娴熟地表演“小鬼爬杠”,敏捷而惊险。省民间音乐家协会副会长孙立新说:“傩是一种古老的戏,我们惊喜地发现,万载傩文化传承人中有了活泼的少年,很值得点赞。”

  “在潭埠的校园里,有很多孩子会跳傩舞。”潭埠镇池溪村70岁的傩舞传承人说。他在沙桥傩队有20多年,因为岁数大了不能再上场,只是领着傩队往前走。

  万载县有开口傩、得胜鼓、花炮制作技艺、夏布4项国家级非遗。潭埠镇党委宣传委员龙小红说,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了学生对傩舞等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发展了“开口傩”,让非遗后继有人。

  朱联群告诉记者,通过现场观摩,专家学者们都感觉到万载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是相当成功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这次研讨会就是要让万载‘开口傩’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参与传承发展傩文化。”朱联群表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将加强与万载县文化部门的联系,尽力为万载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新时代非遗视野下的傩文化理论与实践、傩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江西傩戏傩舞及其特征和价值……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省民协邀请的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红谷滩观察
   第07版:“赣”出新答卷
   第09版:聚焦
   第10版:读书
   第11版:法治 行业专刊
   第12版:赣鄱健儿竞风流
   第13版:省城
   第14版:视线
   第15版:资讯
   第16版:吉安观察
给江西好故事插上翅膀
神秘的“傩”
用探案方式解谜海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