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武进
在书店里见的朋友多了,很多时候,话题自然会从书和书店开始:最早的书商有没有书店?是走街串巷还是摆个小摊子?著名作家和书店有什么样的奇闻逸事……日子久了,大家在脑子里总是有关于书店的千奇百怪的问题。翻开《幸好,书店还在》这本书,打开一段关于书店的记忆,我们能从中窥见端倪:原来外国的读书人中也有孔乙己,也认为偷书不算偷……
书店,承载的是读书人的记忆,讲述的是读者、作家与出版商之间奇妙的关系。《幸好,书店还在》精选海明威、乔治·奥威尔、尤金·菲尔德、阿道斯·赫胥黎、巴尔扎克等14位作家的15篇有关书店的文章。乔治·吉辛的《历尽艰辛话买书》讲述图书爱好者节衣缩食买书、卖书的故事,令人感慨;乔治·奥威尔在《书店回忆》中讲述他在一家旧书店里当兼职店员的经历;圭多·布鲁诺的《纽约的书店》,讲述纽约形形色色的书店与书店老板的故事……
一个个奇妙故事,一幅幅精彩画面,令人恍若走进一家书店,与爱书人一起交谈。琉善被麦考莱誉为“最后一位杰出的口才和智慧大师”,他对那些“文盲书迷”的讽刺毫不留情,包括对他那个时代的雅典书商和那些富有的赞助人,看不到他有任何奉承谄媚之词。他写道:“你以为你买了大量好书,别人就会把你当成学富五车的学者。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只会使你的无知更加引人注目……这些好书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你根本无法领略它们的妙处。”
书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记忆,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爱书人与图书之间的感人故事。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书店,它背对巴黎圣母院,安静地坐落在塞纳河畔。1919年,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悄然开张。渐渐地,它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的精神殿堂。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等都是书店的座上客。
一战结束后,无数艺术家、学者汇集到巴黎,生活捉襟见肘的他们投靠到莎士比亚书店,书店也给予他们倾力支持。海明威的《莎士比亚公司》以一个落魄作家身份记述了他与莎士比亚书店的故事。“我初次进入那家书店时非常胆怯,因为并未带够加入借书部的押金。她告诉我什么时候带够钱了再交都可以,接着便给我办了借书卡,还说我想借多少本都行。”“她没有理由相信我,她不认得我……但她却是那么高兴与喜滋滋的,非常欢迎我来……”
圭多·布鲁诺,作家,出版商。他在自己出版的书中介绍了纽约诸多各具特色的书店和书店老板,作者笔下描绘的一个个场景令人身临其境,仿佛亲自走进纽约的书店和这些有趣的爱书人愉快交谈一样。在《纽约的书店》中他写牛津书店老板:“我爱书……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去搜寻和挑选我要的书。”“基尔什鲍姆的书应有尽有,各种语言、关于各种话题的书都有。在他的书店里待上几小时,你就会发现太阳下面真的没有新鲜事,原来无论什么样的东西从前都有人写过。”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书店是一个神奇的所在。而对于文豪们来说,书店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我们总会回到书的身边,会怀念起黄昏街头那一盏“书店的灯光”。如果说阅读与写作是硬币的正反面,那么,书店便是承载这些硬币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走进一家书店,打开一本书,进入一个世界。在书里,我们将慢慢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