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物语》全书仅6万字,收文41篇、插图69幅,是一本引导读者从“山川、器物、建筑、石刻、人事”中寻找“稀、奇、美、趣”的书。
□ 周纪鸿
梁衡自言:“我也常心存美的追求,想写一本笔记体散文,进行一次美的实验,各美并存,兼收并蓄。”《天边物语》就是一本开启审美之旅的图书。
《天边物语》以物——主要是植物为描写对象。这些“物”,不仅有很多种树,包括老樟树、柿子树、松树、红枣树等,还有各种花,如紫荆花、芭蕉花、玉兰花等,还有老墙、歪房子、石老虎、鞋墙、丑碑,甚至还有虫子、苔藓等。作者围绕各种各样的“物”呢喃絮语,思绪万千。
这本精致的“物语”,可谓小巧玲珑、精微剔透。作者借物说事,闲话人生,选取记者生涯中所遇到的稀、奇、美、趣之物,涵纳山川、器物、建筑、石刻、树木、花草诸类,缓缓道来。在广袤的山川田野,作者目击“紫色的韭菜花”“早春的紫荆花”;在居家的寻常巷陌,作者留恋“窗前的玉兰花”“路边一枝芭蕉花”……题诗在文前,摄影随其后,短文点其睛,卒章显其志。
《天边物语》平中见奇。《中国第一座鞋墙》《桃花源里有一块神奇的碑》《这里有一座歪房子》等篇目,均属此类。例如,《路边的钉头果》写的是作者2018年出差到云南宾川县,在路边店吃饭,发现门口的小树上,结着十几颗泡状圆球,乳黄色、半透明,如网球大小,球面布满发丝粗细的小钉。这是很多人没见过的“钉头果”。经打听才知道是印尼华侨带回的原属于赤道一带的热带植物。栽在饭馆前,招揽客人。作者出于好奇,摘干果带回北京,顺寄新疆朋友育种,转年出苗,装盆,又经西安缓存半月,再带回北京。从云南到北京,跨越大半个中国,五月初在其生日那天开花,缘分不浅。花白色,分泌液滴,甜如蜜。赠给园林队。这大概是该品种引进北京第一例。
《天边物语》慧眼“鉴宝”。在《遇见一只石老虎》中,作者发现路边一只石雕的小老虎,半蹲在地,撑起两条前腿,仰望着远方……作者写道:“当我见到这只石虎时,第一冲动就是想上去摸一摸,与它亲近,与它合影。”面对石虎,作者看到了一切美感中的最纯之美。艺术品这种“物”帮我们追回天真,在邂逅中给你一个惊喜,一个失而复得的回赠。《天边物语》随手都是这类发现的喜悦、联想的愉快、灵感的缤纷。
《天边物语》精短凝练。契诃夫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对于一本几万字的精短散文集而言,简洁是最主要的才华表现。除了叙述上的语言精准,擅长应用诗词是精练的绝招。古典诗词是最讲究语言淬炼的。作者深得其妙。据不完全统计,全书41篇短文中,大约有二三十首诗词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修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一棵改写了历史的老樟树》开头诗曰:“忽有炸弹从天降,古樟轻轻接在怀。无意救得伟人命,一段青史从此改。”再如《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诗曰:“霞落青山晚照明,客居人间归欲行。掷笔幽谷我去也,文章万卷留后人。”有时是七言律诗开头,有时是五言绝句起笔,还有的是以《卜算子》等词牌从头说起。在《路边的钉头果》中,作者写道:“是花还是非花,也无人去管它……举灯泡无数,轻如气球,圆似乒乓……问主人,原是为作一个招客的酒帘挂……那果儿,如灯盏引路,亮晶晶,那叶儿,如柳眉低垂,羞答答。不声不张,自是惹停了多少车马。”这种句式像极了《红楼梦》里的通俗词句。看似闲笔,实为大家手笔。
捧读《天边物语》,在花草树木中感应天人合一的境界,于细微之处寻见大美。
《天边物语》以散文随笔的轻松笔调阐释作者的审美情怀和对美的见解。每篇“小文”,都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景点”,一个接一个。读者沿着作者的审美足迹,展开一次充满审美愉悦的旅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生需求的最高层次,即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贾方舟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对人心灵的抚慰,散发着雄浑深厚的哲思魅力,给人美感,启人心智。
——张勤繁
“借物言情说事,闲话人生”,作者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然后向读者传递美。
——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