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江灌区三问

——探访我省首个山地丘陵地区大型灌区
团结水库在梅江灌区工程体系中将被打造为“宁都水塔”。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劼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 彦 祝芸生 沈秋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

  11月8日,国务院2022年重点推进的6个新建大型灌区工程之一、我省首个山地丘陵地区大型灌区——梅江灌区工程在宁都县全面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3.8亿元,预计2025年底建成。该项目为何落户宁都?项目建成后对当地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有何重要意义?面对今年极端干旱天气暴露出的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的问题,项目的实施对于我省其他地区建设灌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有何示范作用?带着这几个问题,记者近日深入梅江灌区建设现场,找寻答案。

  一问:为何选择宁都? 

  为“赣南粮仓”解渴

  冬闲不闲,更为来年。11月23日上午,阴。沿着一条泥泞路往山上走,一条蜿蜒的水泥渠道初见雏形。开挖沟渠、铺设钢筋架、浇筑水泥……在宁都县团结水库西干渠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各负其责,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施工方现场管理人员牛凤鹤告诉记者,他们正抢抓有利天气,加紧施工,以期保质保量完成这项利民工程。

  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团结水库,在梅江灌区工程体系中,将被打造为“宁都水塔”,是贯穿宁都南北的梅江干流的源头。滔滔梅江滚滚向前,汇入赣江。作为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梅江为赣江提供绵延不绝的活水。

  宁都素有“赣南粮仓”美誉,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现有耕地89万亩,年产粮食4亿公斤以上,占赣南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宁都地处武夷山余脉和雩山山脉之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早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灌溉条件差,宁都的乡村供水保证率曾经低至48%,全县人均灌溉面积仅0.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全国平均水平的44%,27.19万亩土地无灌溉工程,农作物频频“喊渴”,边远村庄甚至存在饮水难的状况。修建灌区为“赣南粮仓”解渴,成为宁都人民的共同心愿。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苏区发展的亲切关怀,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凝聚着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对宁都的倾力支持。粮安天下,水利先行。梅江灌区项目就是水利部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首个重大水利工程,也是赣州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

  2020年6月以来,宁都县干部、水利部挂职干部走遍了宁都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后得出结论:宁都需要一个大型灌区,以系统性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在国家、省、市共同推动下,梅江灌区项目于2020年8月正式启动,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类似项目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前期工作。记者在梅江灌区项目建设指挥部采访时,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宁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晓义径直带着记者来到资料室,只见右边一面墙壁堆放着24个大铁皮柜。“这里分别装了工程项目前期的资料,共24个专题。”陈晓义打开一个铁柜,满满的资料摆放整齐。“这是宁都乃至赣州市最大的水利项目,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我们举全县之力超常规工作,高效高速推进项目。”陈晓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梅江灌区的开工建设让宁都县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宁都人民将梅江灌区称为“幸福渠”。

  二问:灌区价值何在?

  为农业产业增值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宁都农业产业呈“1+3+N”(“1”即水稻,“3”即脐橙、大棚蔬菜、黄鸡,“N”即其他规模产业)格局。然而,由于水利基础薄弱、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管理落后,严重制约了宁都经济社会发展。

  梅江灌区以水利工程设施、信息化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传承三大工程体系为主要建设内容,构建以团结水库为龙头,梅江水系为血脉,两岸输配水工程为骨架,中小水库、水陂、泵站为节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宁都经济发展的问题。

  陈晓义表示,梅江灌区工程效益主要是城乡生活供水和农业灌溉,设计灌溉面积58万亩,城乡供水79万人。项目建成后可充分发挥梅江灌区水利枢纽综合效应,为宁都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6.3万亩,实现粮食增产2.65亿公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3亿元,农业经济增值4.1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12元。

  据介绍,梅江灌区主要分为三大灌片,其中北区灌片是宁都粮食主产区和梅江灌区城乡供水核心区,以巩固“米袋子”、保障“水缸子”、丰富“果盘子”;西区灌片是宁都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核心区,助力宁都丰富“菜篮子”,打造成为赣东南蔬菜集散地和赣南蔬菜产业发展主产区;南区灌片是现代设施农业示范推广中心重点建设区域,助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示范区。

  灌区全面开工的消息让洛口镇员布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红高兴不已。员布村以水稻、蔬菜、脐橙产业为主,这个利好消息令村民们为之振奋。灌区先导工程在今年6月就已开工建设,通过刚铺设的输水管道工程,“近水楼台”的员布村受益匪浅。“今年亩产达到700公斤。”员布村种粮大户丁勇华种植了100多亩水稻,刚收完秋粮的他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虽然今年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但有了水的保障,仍然实现了稳产增收。”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灌区建设如火如荼,洛口镇引进的一处生态农庄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该镇党委书记邱秋生告诉记者,洛口镇有团结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梅江国家湿地公园,苏区时期曾在此设立洛口县,拥有丰富的绿色、红色旅游资源。洛口镇将抓住梅江灌区建设这一有利时机,用活资源,做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三问:有何示范作用?

  “两个转变三大创新”

  记者了解到,梅江灌区是全省首个山地丘陵地区大型灌区,在全国亦不多见。该灌区的开工建设,对我省山地丘陵区建设大型灌区有何示范作用?水利部第四批挂职宁都干部、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何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梅江灌区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两个转变三大创新”:由以往分散的低标准灌区向建设集中统一管理的节水、生态、现代化综合利用大型灌区转变;由过去中小型水库向建设一项系统性、管50年长远战略性重大水利转变;在规划设计、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思路。

  今年的极端干旱天气给我省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如何让水流到田间地头,解决“望天田”问题?“从长远来看,要加大力度建设灌区,完善灌区和农田水利末梢设施。”陈何铠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谋划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梅江灌区的建设也为山地丘陵地区建设大型灌区提供了经验。

  梅江灌区充分利用梅江贯穿南北及中小型水库、塘坝广泛分布的优势,构建“长藤结瓜”水网。项目推进过程中,为了解决田间工程和骨干工程相衔接的问题,今年7至8月曾组织50余名专家深入22个乡镇76个村的田间地头,召集水稻、脐橙、大棚蔬菜以及白莲种植大户,召开25场次座谈会,最终形成了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的实施方案,确保用水“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我省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面积的78%,山地丘陵地区农田占比较大。梅江灌区打破了传统灌区的界定范围,供水区域覆盖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园地及林地等,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调配难题,以往“靠天吃饭”的旱地、林地也能实现有水上山、送水到林。

  “今年干旱,脐橙在膨大期需要水分,山上用水困难,有塘洼的地方只能靠自己抽水,没水抽的地方就只能干着急。以后就不用愁了,可以通过灌区管道给山上的果树供水,而且能安装智能化水肥一体的精准滴灌。” 家中种了十多年脐橙的罗竹安对灌区的建设充满期待。

  宁都脐橙种植面积达28万亩,居赣州市第一。灌区的建设不仅可以将优质水源送至田间地头,还可保障脐橙冻前灌水,大幅降低冻害损失。“梅江灌区建成后将终结宁都县部分耕地‘靠天吃饭’的历史,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链延伸,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多百姓。”水利部第五批挂职宁都干部,宁都县委常委、副县长黄一凡对宁都农业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探访我省首个山地丘陵地区大型灌区
~~~
~~~
~~~
小小连环画 蕴含大文章~~~
~~~——看余江区稳岗扩就业的数字化之路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抚州观察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区域
   第09版:赣州观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学与思
梅江灌区三问
临川区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助企发展
南城花“大力气”解决群众“小麻烦”
仙女湖区积极做好残疾人工作
万安创新打造新时代红色思政课
数字赋能 精准匹配
图片新闻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