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梅
普及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2022年8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和统筹设计。党的二十大也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顶层设计。《意见》强调,全民国防教育要“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要求,将协同效应理论引入国防教育育人的全过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同时,在学校思政工作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的总揽下,制定学校全民国防教育实施方案,与学校思政工作的各项安排和措施同向推进。此外,要加强建章立制,形成确保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顺利运行的工作保障,制定有经费、设施、场地、课程、师资等明确保障的制度。
重视教育教学。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涵盖精神、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要围绕这三方面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完善课程教学。注重与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军事训练和理论教学,加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学力度,深化新时代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等各领域的教学。其次,要融入课程思政。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国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协同发力。在课程思政精品项目上推出以国防教育为标识的多门课程,形成品牌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经验、形成范式、形成规模。第三,要深化“第二课堂”。既发挥军事理论课、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主题党团日、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军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灵。
开展科学评价。国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要制定国防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考核体系来摸清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状况,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手段,学生的军事技能、国防意识等要素设计出多层次、多指标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把日常国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国防教育的根本标准,压紧、压实国防教育的工作责任,结合量化评分和过程督导,进行综合评比,纳入绩效考核,给予奖励或惩处。
推进科技赋能。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要让科技成为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开辟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推进新领域新赛道。一方面,要树立“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思维,实现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构。要有效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和融媒体中心等平台构建信息互通、设备齐全、协同育人的思政大平台,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国防教育网络模式,让青年学子接受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国防教育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打造数字化国防教育品牌,用先进军事文化引领校园风尚、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比如,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原创、众创等活动,鼓励创作短视频、动漫、MV、H5等文化作品来讲活英雄故事、讲实强军故事、讲深爱国故事,传播国防正能量。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