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兴旺 文/图
4月16日,由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安徽省文联共同主办的“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开幕。
临帖展,是中国书协主办的常设性综合书法届展。本届临帖展收到由中国书协38家团体会员单位选送的3366名作者6732件临、创作品,通过评审,最终评选出276名作者的552件临、创作品入展。一同观展的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说,此次临帖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书法界倡导研习传统经典的阶段性成果,是近年来书坛骨干作者潜心经典、努力转化的一次检阅,从一个侧面也呈现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
此次展览作品涵盖了各书体门类,取法上至甲骨、商周钟鼎,下迄民国王禔、白蕉,包罗历代碑版刻石、简帛法帖,聚焦崇尚经典和内化出新,注重临古涵养和个性表达,整体水平较高,各种书体均有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之作。这是记者对此次展览最深的印象。
此次展览,江西有12人入展,各种书体均有,如彭国亮的隶书、刘良谋的行书、李超的小楷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超的小楷,临的是文征明的小楷名帖《南华经》,创作内容为节选《古文观止》。临、创作品字径均为1厘米左右,以册页形式呈现。笔法精致,起笔细如发丝,字型结构较为端庄稳健,章法协调,整体气息雅致。此作在大展厅中虽显得小巧,但却很亮眼,令不少观众叹服。
对此展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形式新颖,制作精致。作品尺幅均为四尺整张以内,一改以往国展通行的六尺尺幅。尺幅更小,如何吸引评委,这对作品外在的形式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展厅,白色宣纸作品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纸,还有仿古代碑刻拓片的黑色纸。黑纸作品在展厅中抢目,如果数量占比多了,就会使得展厅一片黑压压,所以评委们对其入展比例会有严格控制。投稿作者当慎用。
形式只是外表,决定能否入展的关键还是书写水平。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临摹和创作要结合起来,要活学活用,不能临创脱节。有些作者创作的作品明显弱于临摹作品,尤其是落款书写露拙。
临摹古代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初学者必须临得像,以古为徒,甘当古人“徒弟”;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汲取各家精华为我所用,所谓入古出新,方能入书法堂奥。中国书协举办临帖展,其目的就是要求作者选择好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向古人学习,敬畏经典,打好扎实功底,从而切实提高中华民族整体书写水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