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棵菜的“迁徙”之路

——宁都县大力推进“蔬菜上山”破解粮菜争地矛盾
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蔬菜上山”鸟瞰图。 特约通讯员 曾嵘峰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郑 颖 钟珊珊

  5月中旬,走进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长龙蔬菜基地,一排排大小不一的蔬菜大棚错落分布在低丘缓坡上,棚内不同品种的辣椒色泽饱满、长势喜人。

  过去杂草难生的荒坡上,竟长出了绿油油的蔬菜——这在几年前当地许多农户眼里,简直不敢想象。

  随着“蔬菜上山”种植新模式的大力推广,一个个大棚“爬”上山,良田回归粮田,荒山变成金山。自2020年以来,宁都县在荒坡上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个,覆盖全县4个乡镇、10个村,蔬菜总种植面积达7000亩,年产量3.5万吨,总产值达2亿元。

  从山下到山上,一棵菜的“迁徙”之路,不仅有效破解了粮菜争地的矛盾,更巩固壮大了蔬菜产业,实现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向山要地,化解“粮菜争地”之困

  “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宁都素有“赣南粮仓”的美誉。然而,面对山多田少的自然条件,产粮大县也有自己的烦恼:一边要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一边又要发展蔬菜种植这一富民产业,地从哪里来?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宁都全县达成共识:要扎紧“米袋子”,拎稳“菜篮子”,就必须蹚出新路子!

  2021年3月,作为产粮大镇的长胜镇在调研摸排中发现,法沙村等地有4300多亩荒坡地,这些荒坡地为紫色页岩山地,不适宜种水稻,利用率低,但由于紫色页岩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经土壤改良后,却很适合种蔬菜。

  “蔬菜上山”,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萌生。

  说干就干,长胜镇开始在大岭背村一处面积5亩左右的荒坡进行试验。镇党委书记宋雪明清楚地记得,由于荒坡上未风化的紫色页岩太坚硬,旋耕机进行耕地作业时,竟然冒起了火星。

  “这山上的土像石头一样,能种出菜吗?水从哪里来?”宋雪明告诉记者,提到“蔬菜上山”,大家顾虑最多的就是土壤和水源的问题。

  土壤如何改良?当地农技人员将表层的紫色页岩土堆积在一起,经过半年时间风化,然后从低洼处运来“客土”,再将底肥、风化土、“客土”搅拌在一起,用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便于种植蔬菜。

  水怎么引上山?长胜镇打出一套“组合拳”:打井地下取水、地表建池补水、挖塘蓄积雨水。仅法沙村大棚上山蔬菜基地,就打了36口井,每口井管网联通,确保长在最高处甚至最边缘的大棚蔬菜都能“喝”上水。

  解决了土壤和水源的问题,“向山要地”变不可能为可能。长胜镇的探索,解开了“粮菜争地”这个多年困扰宁都农业发展的“结”,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缓坡成了藏金纳银的聚宝盆。

  因地制宜,为“蔬菜上山”破局开路

  “蔬菜上山”,除了要改善自然条件,还必须依托专业的农业设施,在山上建大棚,成本可不低。有专业人员算了一笔账:在荒坡上建设水田路网配套的蔬菜大棚,每亩大概需要投入5万至6万元。

  经过全面摸排家底,宁都全县可利用、能开发的“上山”大棚面积达3万多亩,按照首期整片开发7000余亩计算,仅大棚建设资金就需要数亿元。这一大笔费用,该怎样解决?

  “不论是靠乡镇财力还是农户个人,都不现实。”宁都县蔬菜办常务副主任邓锋告诉记者。经多方研究论证,宁都县创新推出“县出资、乡建设、村管理、户种植”建管模式,明确县农投公司为投资主体融资开发建设,并持有大棚产权,按照每亩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向承租农户收取大棚租金用于还贷。

  欧阳新春成了“蔬菜上山”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每亩可享受1万元贷款,县里还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看到政策这么好,他一口气贷款15万元,种了15亩大棚辣椒,没想到一年就回本了。尝到甜头之后,他开始扩大规模。如今,欧阳新春一共租了9个蔬菜大棚,总面积30多亩,平均每亩利润四五千元,碰上行情好,甚至可达近万元。

  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越来越多农户参与。仅2021年,长胜镇法沙村就流转1538亩荒坡地,建成121个蔬菜大棚,吸引96户群众,带来近1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带动500多名群众就业。

  “蔬菜上山”模式快速推广的同时,宁都县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开小山留大山、开荒山留绿山,避开生态公益林地,充分利用荒坡地,最大限度保护植被;设置护坡,完善排水系统,避免因开挖山体造成水土流失,把分散在群众手中的闲置和低效荒山丘陵集中起来,切实做到开发一片、供应一片、见效一片。

  全链服务,助力粮蔬产业实现双赢

  考虑到辣椒生长周期短、采摘期长、易管理等优势,宁都县大棚“上山”蔬菜以辣椒为主,占九成。眼下,正是辣椒销售旺季,在宁都县竹笮乡蔬菜分拣中心,工作人员忙着将一箱箱辣椒装运上车。“现在全县辣椒日产量最高达20吨,最多时一天卖出26车共13吨辣椒到长沙市场。”邓锋一脸自豪地说。

  发展蔬菜产业,只有不断优化全链条服务,才能让农户种得对、管得好、卖得俏。

  产业链前端,涉及选种、育苗等,技术要求高。2022年,县里引进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资4500万元打造赣东南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中心,在企业育苗中心,仅辣椒就有1000多个品种。

  产业链中端,宁都县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专家坐镇指导,并由政府出资,以每人10万元年薪聘请一批技术人员,赴各乡镇蔬菜基地蹲点服务,提供技术指导。针对蔬菜种植的潜在风险,创新推出棚膜保险、产量保险、价格保险等一系列保险政策,覆盖产业生产全过程,让农户种菜无后顾之忧。

  产业链末端,品质和产量都上去了,怎么卖也很关键。宁都县不断优化销售服务,组建了6支专业销售队伍,分片对接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还在本地发展60多名辣椒经纪人,有效链接生产端和销售端。目前,宁都辣椒畅销全国,宁都辣椒的品牌越来越响。

  在宁都县蔬菜产业展览馆,两组数据让记者印象深刻:

  2018年,全县6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共有8个种植基地,种植面积2700余亩,160余户农户参与,产值0.8亿元;

  2022年,全县24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共有240个种植基地,种植面积5.7万余亩,4350户农户参与,产值17亿元。

  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宁都蔬菜产业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更为关键的是,“蔬菜上山”模式成熟推广以来,粮菜用地互不影响,农田产能稳步提升。2022年,宁都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75万公顷,较2021年增加6.61%,粮食总产量较2021年增加267.8吨。粮食稳产、蔬菜增收,粮菜产业实现双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宁都县大力推进“蔬菜上山”破解粮菜争地矛盾
~~~——鹰潭市检察院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纪实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视线
   第05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特别报道
   第06版:专题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三农
   第12版:资讯
一棵菜的“迁徙”之路
让法治的春风吹进青少年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