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炎鑫
提起非遗,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一个个陈旧古典的文物,一场场庄严肃穆的表演。也或许会有少数人,因缺乏认知和理解而刻板地认为,非遗的传统性,即意味着落后时代。近日,继《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后,央视推出了全新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节目以丰富的镜头语言,呈现了非遗的俏丽多姿,感染了万千观众。在呈现非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节目还从非遗的新内容、新形式等,讲述了非遗的“新生”。
非遗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美丽注脚,也是萦绕国人心中的一抹乡愁。节目第三期开头,对江苏盐城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内的众多非遗进行了特写:上鹞灯、龙舞、跳马伕……许多观众或许对这些非遗项目不明其源,但现场热闹的气氛,络绎不绝的游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等,无不让人联想到与之内涵相似、种类同样繁多的本土非遗,一脉相承的浓郁中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非遗在庙堂之高,也在江湖之远。雪龙二号破冰船,冰上的无畏先锋,缘何会出现在一档非遗节目中?片刻之后谜底揭晓,原来,这件为我国科考事业保驾护航的大国重器,运用了已传承22代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又如径山茶宴,一抹芬芳飘香至今。径山茶宴以茶入菜,随季节变化,根据人体的养生需求,将不同食材和不同白茶融合,色香味俱全。“河清海晏”“云雾茗香”,每道菜名颇为雅致,还与节气遥遥相应,满满的“中国味”。杭州楼外楼的美食也在慰藉当下饕客的味蕾:西湖醋鱼鲜美异常、胡麻饼在师傅的手里仿佛有了灵性,芝麻点点均匀撒在面饼上……非遗,并不是昨日的梦,博物馆、文化馆的橱窗里展示的是他们的昨日,而今日,正如孕育他们的伟大文明一般,风霜之后老枝萌新芽,依然氤氲着烟火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非遗要传承,也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先人的余泽,也包含了后人的智慧和创新发展。《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了众多非遗项目,且每个非遗项目都在经历“新生”。技艺师傅不断创新龙泉青瓷,突破极限,世界首创青瓷屏扇。其由251樘青色屏扇组合而成,每一樘屏扇高10.34米,宽2.68米,共使用了7万片纯手工烧制的青瓷片,在烧制面积巨大、瓷板平整度、边框精准度等方面获得了巨大提升。苏绣的记忆金属,让平面静态的绣品化蛹成蝶,其作为绣品蝴蝶和花瓣的骨架,能随嘉宾的触摸而缓缓舒张,让人仿佛置身绣图所绘的花蝶绘卷中,感受花香幽幽,蝶舞漫天。宜兴紫砂陶项目,父子合作新制了阴阳太极壶,壶身被分为两个阴阳勾玉的造型,可拆分使用,亦可合而为一……时代向前,非遗也在向前,技术上的突破,材料上的提升,形制上的创新,共同谱写了非遗在新时代的包容、多元、新潮。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东方人文的集中体现,非遗历一代代传承弘扬至今。《非遗里的中国》让观众领略到祖国各地的文化之美,见证了中国智慧的传承与革新。同时,令人欣喜的是,节目本身也在“赶潮”,在抖音等新兴传播平台,用年轻观众喜欢的短视频形式传播。其中,不少非遗内容还获得了很高的播放量,引导着更多的国人了解非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老祖宗的智慧;爱上非遗,感受新时代蓬勃向上的朝气影响着每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