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勇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作为展现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伟大成就、宝贵经验的党史文献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程中,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一个极为醒目的位置。大型党史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以东方欲晓、土地之歌、胜利之本、金色起点、光明求索、经济命脉、风气之先、抗日号角、出发再出发九个篇章全景式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非凡的韬略取得反“围剿”胜利,捍卫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法治建设、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凝聚锻造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为建立新中国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该片熔思想性、纪实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炉,是一部以视听语言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烽烟,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的史诗巨制。同时,该片在党史文献纪录片的表现手段、表现空间、表现潜能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如何使党史文献纪录片生动起来?
同一般的生活纪录片、自然地理纪录片、时事报道片等本身就极具画面感的纪录片种类有所不同,文献纪录片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让文献“活”起来,这显然是创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瑞金出发》在讲述风格、影像呈现上摒弃了那种枯燥乏味的讲述方式,以辩证思维推敲细节,用开阔视野把握党史。通过深入挖掘、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将人物和故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将文献变成可见的历史故事。该片以实地勘查、故事讲述、专家解读等多维视角,结合档案资料、图片、旧址、遗物、影像资料等,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生动地展现出来。该片打破了单一的线性讲述历史的方式,形成了各个单元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的史诗化讲述风格。“一年开辟江西”的计划、开展土地革命、反“围剿”、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经济建设与制度建设、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红色中华发表《对日战争宣言》、红色精神一脉相承这九个篇章形成了一种既协同又自洽的有机讲述方式,使得整部纪录片各部分既主题鲜明又气脉贯通,呈现出一种互文推进的雄浑之风。
此外,该片还将江西的绿水青山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将“风景这边独好”的韵味和意境以航拍、延时拍摄、移轴等拍摄方式诗意地展现出来;片中还融入了《农友歌》《十送红军》《苏维埃农民耕田曲》以及江西民谣、山歌等,使该片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正是这些匠心独具的讲述方式,使得整部纪录片充分实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如何使党史文献纪录片深刻起来?
文献纪录片不仅要再现历史真实,更要透过历史表象,回答历史何以如此,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党史文献纪录片深刻与否,考验的是创作者能否深切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由此,讲述历史最核心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讲述,然后才是如何讲述。一部“无话可说”的纪录片只能是史料的堆砌,只有那些“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作品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有话会说”。《从瑞金出发》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创作者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将历史的逻辑经由对文献的精心筛选、分析后加以揭示。该片试图回答哪些问题呢?总的来说有两类:一是那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里是中央苏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什么要开展游击战,为什么要发展文化教育等;二是经由这些具体问题所汇聚成的更为宏观的问题,例如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苏区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以及为什么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基调、叙事风格、视听呈现等。
在处理具体文献时,该片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第二集“土地之歌”,层层递进地讲述了土地革命的逐步深入与完善。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再从《寻乌调查》到《富农问题》《流氓问题》决议案,土地革命的相关原则、法规的逐步完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虚心向人民请教的优秀品德,并由此得出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而调查研究也为我党开创新局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同时,在客观理性的讲述中,该片也融入了抒情性、象征性表达。在第四集“金色起点”中,当讲述者讲到龙华二十四烈士英勇就义时,镜头轻柔、缓慢地推向二十四位烈士的雕像,又从油画《走向刑场》的右侧徐徐摇向左侧,并长时间地将镜头定格在“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当讲述者深情诵读鲁迅写就的相关文字时,背景音乐也从沉郁凝重转向苍凉悲壮。这种携带着巨大情感力量的视听语言,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如何使党史文献纪录片亲切起来?
让历史变得亲切起来,就是让历史并不简单地外在于当下,而是要让那些被历史的腥风血雨淬炼出的优秀传统、伟大精神在当今时代依旧绽放出夺目光辉。实际上,过去从未远去,未来也总是已然到来。历史开出的花朵永远芬芳着我们的时代,历史结出的硕果也将继续滋养着新时代的前行者。《从瑞金出发》绝不是让那些熟悉的身影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不是将那些散发着光芒的名字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邓小平、何叔衡、瞿秋白、方志敏、刘伯坚、贺昌、柔石、冯铿、赵一曼、鲁迅、李富春、刘启耀、池煜华、陈发姑等生硬地掷向我们的耳畔,而是要让这些可感的形象幻化成一股坚定的信念,带给人们力量和勇气。该片开头与尾声所呼应或召唤的正是这种经久不衰、一脉相承的苏区精神。
诚如纪录片所展示的,苏区精神一方面以那些具体的、有形的、可感的实物继续鼓舞着当下奋斗不息的中华儿女。正如“四星望月”已不仅仅是毛泽东所起的一个菜名,这道菜寓意着众望所归的革命趋势源远流长,其蕴含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已然活化在了兴国人民的日常中。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虽然无形但更为内在的精神力量,由革命先辈的伟大实践所锻造的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是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底气。事实证明,苏区精神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振兴赣南老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不竭动力。
总之,作为构建党的形象、再现国家记忆、讴歌伟大实践、铸造理想信念的党史文献纪录片,是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载体。《从瑞金出发》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时代视野,史中含论、论中蕴情,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深刻回答了什么是苏区精神,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该片将党的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融入独特的历史叙述中,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
(压题图为纪录片《从瑞金出发》剧照)
微评论
革命英雄的回忆录、学者的陈述与佐证、现场的红色文物讲述、历史场景的搬演再现等,多维的叙述视角,让观众真切看见了“社会主义少年时期”的样子……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从瑞金出发,从共和国的摇篮出发,就是从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出发,翻开史册,让历史听见今天的回答,我们为何出发、今后如何行得更远。
——刘 璇
《从瑞金出发》创作历时3年多,主创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撰稿组先后四易其稿;三个外拍团队先后跨越十多个省,累计行程超过2万公里;纪录片史料档案丰富,60%至70%的内容从未公开过……
大量扎实的史料挖掘、辛苦的实地考证、权威的专家解读、生动的故事讲述等,带领观众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潘江婷
纪录片第二集呈现了土地革命的艰辛探索:《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二七土地法》……其推出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合理分配方法,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唱响了田野上的希望之歌。
今天,全社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擂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鼓。在面对乡村治理中的诸多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同样可以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启示,如坚定人民立场、实事求是等。
——刘经金
纪录片中有不少的片段,毛主席不是在调查的途中,就是在去往调查的路上。
毛主席坦言他对富农问题没有全盘的了解,对于商业问题也是个门外汉。为此,他开始走访寻乌的大街小巷,与小贩、老农、学生等深入交谈。近20天里,毛主席的调查会白天开,晚上也开。调查的内容被毛主席亲手记录下来,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几个大本子,最终完成了五章八万多字的《寻乌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调查,才能准确了解实情,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决断。
——徐怡之